第912章 世间阴阳,极正之下必有极反1(2/4)
招惹,直到老朱亲自给朝臣示范了一下。
世人皆知,朱元璋登基后,有严重的疑心病,对开国勋贵十分猜忌,刘伯温承担了其中很大一部分。
洪武六年八月,一次家庙祭祀,朱元璋突然勒问刘伯温为何不陪祭。
礼臣莫名其妙,皇族家祭,宰相都不来,诚意伯来做什么。
老朱没有解释,以‘不陪祭’之罪,罚俸刘伯温一月俸禄。
皇帝嘛,你说啥都有理,天下人以为刘伯温是相士,应该主动参加祭祀。
朝廷小官以为刘伯温是宰辅、太史令,当然应该参加。
但金銮殿哪有傻子,朝臣秒懂其中隐喻。
刘基从此成为诸臣的梯子。
上朝议事期间,身子摇晃一下,都能被御史弹劾君前失仪。
刘伯温根本无法任事,犯错越来越多,陷在自辩之中不可自拔。
一年后,刘伯温按照勋贵惯例,让儿子面奏皇帝,准备混个小官,为以后袭爵准备。
屁大的事,胡惟庸突然弹劾刘伯温逾越中书,身展‘王气’,威压朝臣,不敬王事…
哪儿和哪儿啊,刘伯温莫名其妙被停职,堂堂开国勋贵,回乡避祸。
刘伯温仅仅做了五年伯爵就去世,两个儿子‘颇具文名’。
这名声真操蛋,长子因为荫恩授官,拜见过胡惟庸,莫名其妙成了胡党,几番挣扎,被迫跳井。
这时候刘伯温已经去世十五年,朱元璋满意了,诚意伯可以袭爵了,但袭爵的诏书不同他人,又把刘伯温翻出来夸了一顿:勘定先机、措安黎庶、人莫敢犯、不移其节…
好吧,累察乾象之后,又来个勘定先机。
在朝臣的眼里,皇帝这是暗示刘伯温早已预见胡惟庸是佞臣,被攻击之下宁肯闭口,都不愿透露预言…
噗~
棺材板里的刘伯温喷出一口骨渣子,死了都不放过我啊。
二代诚意伯,因为开春的时候,没有到田间参加开垦大礼,再次被朝臣弹劾不敬农事,违背圣意,流放甘肃戍边。
朱元璋还在位呢,勋贵也不能免罪,说流放就流放,不会圈禁了事。
老朱去世,诚意伯被大赦后也去世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