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昌平君反秦:孤注一掷,奋力抗争(3/7)
楚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
楚国的贵族势力庞大,他们相互勾结,争权夺利,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现象严重,使得楚国的决策效率低下,政令不通。在军事上,虽然楚国拥有众多的军队,但由于指挥不力、战略失误等原因,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屡屡失利。
秦国朝堂对于灭楚的策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年轻气盛的秦将李信充满自信地认为只需 20 万兵力即可灭楚。他看到楚国虽然强大,但内部矛盾重重,军心不稳。在他看来,只要秦军迅速出击,必定能够一举击败楚国,实现秦国的统一大业。而久经沙场的老将王翦则持谨慎态度,他认为灭楚需要 60 万兵力。王翦深知楚国地广人多,实力不容小觑。如果兵力不足,很可能会陷入持久战,这对秦国来说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秦始皇嬴政最终倾向于李信的方略。嬴政急于完成统一大业,他被李信的自信和勇气所打动。他认为秦国已经在统一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士气正旺。而且,他也希望能够尽快结束战争,不想拖延时间。于是,嬴政任命李信为将军,率领 20 万秦军攻楚。
(二)昌平君被贬至郢陈
秦王政 21 年,昌平君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由于他对攻楚之事颇有微辞,引起了秦始皇嬴政的不满。嬴政决定将昌平君迁徙至楚国旧都郢陈。郢陈,位于今天的河南淮阳等地,在当时是一个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地方。
嬴政将昌平君贬至郢陈,有着深刻的政治用意。表面上看,是让他监管被俘虏的韩王安,防止韩国遗民叛乱。实际上,嬴政是想利用昌平君楚国公子的身份,安抚郢陈地区的楚人,为灭楚作准备。同时,嬴政也希望通过将昌平君贬至郢陈,削弱他在秦国的政治影响力,防止他对秦国的统一大业造成阻碍。
昌平君被贬至郢陈后,心情十分复杂。他深知自己的处境艰难,已经成为了嬴政手中的一枚棋子。但他也明白,自己不能坐以待毙。他开始暗中观察局势,积极联络楚国的旧部和反抗势力,为日后的反秦行动做准备。
在郢陈,昌平君感受到了楚人对秦国的不满和反抗情绪。这里的人们怀念着楚国的辉煌过去,对秦国的统治充满了抵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