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燕王喜杀太子丹:昏庸无道,自食恶果(3/7)
前往荆轲的住所,以诚挚的态度和坚定的决心邀请他加入刺杀行动。太子丹向荆轲详细阐述了燕国面临的危机以及刺杀秦王的重要意义,荆轲被太子丹的爱国情怀和诚意所打动,毅然决定挺身而出,舍身赴险。
太子丹为了确保刺杀行动的成功,为荆轲提供了无微不至的支持和准备。他精心挑选了一把锋利无比的徐夫人匕首,并在匕首上淬毒,据说一旦被这把匕首划伤,见血封喉。同时,他还设法获取了秦国叛将樊於期的首级。樊於期因得罪秦王而逃到燕国,太子丹收留了他。为了刺杀行动,樊於期甘愿献出自己的首级,以作为接近秦王的诱饵。太子丹与荆轲等人日夜谋划,制定了详细的刺杀方案。他们计划以燕国使者的身份前往秦国,向秦王献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在秦王查看地图时,荆轲趁机抽出匕首行刺。这一计划看似周密,但其中却充满了变数和风险,而太子丹和荆轲等人,为了燕国的命运,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二、荆轲刺秦事件
易水送别
公元前 227 年,深秋的易水河畔,一片萧瑟凄凉的景象。天空中阴云密布,秋风呼啸而过,吹得河边的树木沙沙作响,枯黄的树叶纷纷飘落,仿佛在为即将发生的悲剧而呜咽。太子丹率领着一众燕国的宾客,身着白衣白冠,早早地来到了易水岸边,为荆轲送行。
荆轲身穿着一袭黑色的长袍,头戴高冠,腰间佩带着那把锋利的徐夫人匕首,神色冷峻而坚毅。他的好友高渐离,手持筑琴,站在一旁。筑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其音色悲怆激昂,正适合此刻的氛围。高渐离轻轻拨动琴弦,奏响了一曲悲壮的乐章。随着那低沉而悠扬的琴音响起,在场的众人无不被其感染,心中涌起一股浓浓的哀伤和悲壮之情。
高渐离一边弹奏,一边放声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如泣如诉,在易水河畔回荡,仿佛穿越了时空,诉说着燕国的苦难和荆轲的壮志豪情。众人皆被这歌声所打动,有的掩面而泣,有的低声抽泣,泪水在他们的眼眶中打转。太子丹的脸上更是写满了悲痛和不舍,他望着荆轲,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有千言万语想要叮嘱,但最终却只是默默地走上前去,递给荆轲一杯酒。
荆轲接过酒杯,凝视着杯中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