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项羽分封诸侯:刚愎自用,纷争渐起(3/9)
不稳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后,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轻易地突破了他们的防线,关中地区迅速落入刘邦之手。
3 西魏王魏豹:原魏国贵族,其封地在河东地区。魏豹在楚汉相争中立场摇摆不定,他曾一度归附刘邦,但当刘邦在彭城之战失利后,他认为刘邦大势已去,便又叛离刘邦,试图在项羽与刘邦两大势力间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这种反复无常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诸侯们在乱世中为求生存与发展而不择手段的普遍心态。
4 河南王申阳:因率先攻下河南郡,又在黄河岸边迎接项羽而受封。其封地战略地位重要,是连接关中与关东的要道之一,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申阳在受封后,本想凭借自己的封地优势,在楚汉相争中坐收渔翁之利,但在刘邦势力逐渐强大后,他也难以独善其身,最终被刘邦所灭。
5 韩王韩成:虽为韩王,但项羽因韩成的谋士张良辅佐刘邦,且对韩成势力有所猜疑,将其迁至远离韩国故地的地方,后又杀之,改立郑昌为韩王。这一举措引起了韩国旧臣的强烈不满与反抗。张良一心辅佐刘邦,为刘邦出谋划策,以报项羽杀韩成之仇。例如,在刘邦与项羽的多次交锋中,张良的计谋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如“下邑之谋”,为刘邦扭转战局奠定了基础。
6 殷王司马卬:原赵国将领,因平定河内郡有功受封。其封地处于赵、魏、楚等国交界,地缘政治复杂,时常面临各方势力的压力与渗透。司马卬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周旋于各诸侯之间,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战争的泥潭。
7 代王赵歇:原赵王,在项羽分封后被徙至代地。代地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但赵歇在当地仍有一定的号召力。在后来的诸侯纷争中,陈余迎回赵歇,复立为赵王,赵国又成为楚汉相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参与了多次战役,如井陉之战中,赵国军队与韩信所率汉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8 常山王张耳:因跟随项羽入关且素有贤名,被封为常山王,领有原赵国的大部分肥沃土地。他与陈余曾为刎颈之交,在反秦战争中并肩作战。然而,在分封时,张耳被封王,而陈余仅被封为侯,两人因利益分配不均反目成仇。陈余心中怨恨,便联合田荣等诸侯反对张耳,引发了诸侯之间的一场混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