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楚汉之争:龙争虎斗,定鼎天下(4/5)
的辅佐下,坚守城池,顽强抵抗。同时,刘邦派韩信开辟北方战场,韩信充分发挥其军事才能,先后攻灭魏、赵、代、燕等国。他在攻打赵国时,采用“背水一战”的战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孙子兵法·九地篇》),以少胜多,击败赵军,极大地削弱了项羽的势力,从侧面有效地牵制了项羽的兵力。
在外交和谋略方面,刘邦派郦食其游说齐王,试图说服齐王归降,以瓦解项羽的盟友。郦食其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对齐王晓以利害,齐王一度动摇,准备与刘邦合作。这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使得楚汉之争的局势逐渐发生变化,刘邦在劣势中逐渐站稳脚跟,开始扭转战局。
五、鸿沟议和与垓下之战
1 鸿沟议和
楚汉长期的对峙,使得双方都疲惫不堪,士兵厌战,百姓困苦。此时,项羽军中粮草短缺,刘邦的处境也十分艰难。于是,双方达成了鸿沟议和,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归刘邦,以东归项羽。项羽见协议达成,便引兵东归,准备返回彭城。
然而,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认为此时项羽已兵疲粮尽,是彻底击败他的绝佳时机,于是决定撕毁和约,乘项羽东归之际,发动全面追击。这一决策体现了刘邦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果断与决绝,也表明了他对天下霸权的强烈渴望。
2 垓下之战
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率领大军对项羽进行围追堵截,最终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韩信针对楚军的特点,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将汉军布置成多层阵势,对楚军进行包围。楚军被困垓下,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陷入绝境。
夜间,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谣,“四面楚歌”声起,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大乱。项羽见大势已去,心中悲痛万分,但他依然保持着英雄的气概。他在营帐中与虞姬诀别,留下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的千古悲歌。随后,项羽率八百余精锐骑兵趁夜突围。项羽在突围过程中,虽遭遇汉军重重阻击,但他仍奋勇杀敌,展现出非凡的勇猛。最终,项羽逃至乌江畔,乌江亭长劝他渡江,以待东山再起,但项羽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拒绝渡江,自刎而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