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立志灭东吴:精心筹备,一统有望(4/6)
吴的经济也陷入了困境。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大量农田荒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百姓们生活困苦,缺衣少食,怨声载道。同时,东吴的财政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无法为军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资金支持。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孙皓增加了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之下,东吴虽然表面上在加强防御,但实际上已经是外强中干,岌岌可危,如同风雨中的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四、战争前夕的紧张氛围
西晋在经过多年的精心筹备后,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战争准备。然而,在朝堂之上,对于是否立即发动伐吴之战,却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主战派以羊祜、杜预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西晋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此时正是进攻东吴的最佳时机。他们列举了西晋在军事、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优势,认为只要抓住机会,一举进攻,就一定能够灭掉东吴,实现统一。羊祜在给司马炎的奏折中,详细分析了东吴的弱点和西晋的优势,他指出,东吴君主残暴,内部矛盾重重,民心不稳,而西晋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力强盛,军队士气高昂,此时进攻,必定能够取得胜利。
而主和派则认为,东吴毕竟经营多年,实力不容小觑。而且长江天险难以逾越,战争一旦爆发,胜负难以预料。他们担心如果战争失败,将会给西晋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主张继续等待时机。主和派的代表人物贾充等人,在朝堂上极力反对伐吴,他们认为,西晋刚刚建立,内部还不稳定,应该先巩固统治,再考虑统一的问题。
两派观点激烈交锋,互不相让。朝堂上气氛紧张,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得面红耳赤。最终,司马炎力排众议,下定决心发动伐吴之战。他深知,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趁此时机进攻,东吴可能会进一步加强防御,统一的难度将会更大。而且,他也渴望在自己的统治下,实现全国的统一,建立不朽的功勋。
在做出决定后,西晋开始了最后的战争动员。军队举行了盛大的誓师大会,司马炎亲自出席,为将士们鼓舞士气。誓师大会上,军旗飘扬,鼓角齐鸣,将士们身着整齐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在操场上整齐列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坚定的神情,心中充满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