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甩锅:晋商徽商的锅(3/8)
固,但也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俗话说得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意思是在出兵之前,必须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因为一支庞大的军队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食物,如果没有足够的粮草供应,军队将会陷入饥饿状态,战斗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出征前,将领们都会事先安排好粮草的运输路线,并确保粮草能够及时送达前线。
明朝初期,北方边境面临着蒙古残部的威胁,明廷不得不派遣大军戍守边疆。这些军队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粮饷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虽然饷银可以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但要将粮草从内地转运至遥远的边塞,则是一项极为繁琐且困难重重的任务。
这不仅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路程遥远、交通不便以及转运过程中的损耗等原因,大部分粮草都被消耗在了路途中。据统计,明初九边地区每年需要的粮食高达270多万石,而要保证这两百多万石粮草的供给,无疑给大明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此外,粮草的运输还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例如,天气变化可能导致道路泥泞不堪,阻碍粮草的运送;或者敌军可能袭击运粮队伍,抢夺或毁坏粮草。一旦粮草供应出现问题,军队就会面临断炊之危,甚至可能引发兵变。所以,粮草的供给和运转成为了摆在明廷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
当然,朱元璋作为一国之君自然要深思熟虑这个问题,而诸位大臣们同样也都在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洪武三年(1371 年)的时候,山西行省向朱元璋呈上了一份奏折,并在这份奏折中提到:“大同地区的粮草储备,如果从陵县运往太和岭,路途遥远且运费高昂,请允许商人在大同仓库缴纳一石大米、在太原仓库缴纳一石三斗大米,就可获得一张淮盐小引。当商人将货物售出之后,便可以拿着原本得到的盐引前往所在地的官府上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省运输费用,还能让边疆的粮草储备充足起来。”
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建议朝廷发动商人自行购买粮食,并负责将这些粮食运输到边境关卡,完成交接后他们就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盐引,然后凭借着手中的盐引到产盐地区兑换成食盐进行售卖。
毕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