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甩锅:晋商徽商的锅(6/8)
腾起来。城中的商人们听闻叶淇即将倒台,个个义愤填膺。他们想起这些年来受到的种种不公待遇,皆是因这位巡抚大人的无能所致;军户们则咬牙切齿,因为叶淇的决策失误导致他们的生活愈发艰难;而那些辛勤劳作的农夫们更是群情激奋,他们辛苦耕耘换来的成果被叶淇弄得所剩无几。于是乎,众人不约而同地涌向巡抚衙门,想要当面质问这位即将害得他们陷入绝境的庸官。
对于叶淇来说,此时此刻,这小小的牢房反倒成了最为安全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愤怒和怨恨,而他只能蜷缩在这里,独自承受着命运带给他的沉重打击。
【商人嘛,终归是要以生意为重的。就在这个时候,那些精明的晋商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边贸这块大蛋糕,毕竟在当时来说,最能赚得盆满钵满的买卖,毫无疑问当属与蒙古人的贸易往来。然而,明朝和蒙古之间长久以来一直处于相互对峙且存在隔阂的状态,就连双方之间的互市也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被关闭长达数十年之久。所以说,想要成功开展这项利润丰厚的贸易活动,还真就缺那么一个恰到好处的契机。
时间来到了明穆宗隆庆四年,也就是公元 1570 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儿——蒙古俺答汗的孙子把那汉吉对自己祖父抢夺他未婚妻的行为感到极度不满,一气之下竟然选择向明朝投降。在处理这起突发事件的交涉过程当中,时任宣大总督的王崇古站出来提出了一项名为“封俺答,定朝贡,通互市”的和议政策。
不得不说,王崇古的这个提议相当有远见卓识,而且很快就得到了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以及张四维等一众权贵的支持和认可。有意思的是,王崇古和张四维两人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亲戚关系,他们可是实打实的舅甥关系呢!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家和张家可都是晋商中的巨头,财力雄厚。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王崇古会积极推动这项和议政策了,说到底啊,他这么做无非就是想给广大晋商谋取更多的利益罢了。
王崇古的父亲名叫王瑶,其伯父则唤作王观,兄长乃是王崇义,此三人皆是声名远扬的大商人,皆出身于赫赫有名的蒲州王家。无独有偶,张四维之父名为张允龄,他还有个叔父叫张遐龄,弟弟叫做张四教,同样也都是腰缠万贯的大商人,而且都来自于蒲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