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掀桌子的东林党(2/6)
大家总觉得东林—复社的那些读书人,肯定都是些铁骨铮铮、正直不阿的人。其实呢,这是个挺复杂的群体,里面固然有不少光明磊落的人,但因为明末东林—复社的名气太大了,常常能左右朝政,所以好多追名逐利的家伙也混了进去,成了个大杂烩。东林—复社的人嘴里说着“别正邪、分贤佞”,实际上就是自己给自己封个“正人”“君子”的名号,好给自己独揽朝政造点声势。而且他们里头的骨干为了夺权,常常使些阴谋诡计,对弘光帝进行人身攻击。那些借着“三案”大做文章的,可都是自认为是东林—复社的“君子”呢,从这儿就能瞧出点门道来。
当然,崇祯殉国了以后,朱由崧靠着亲藩的身份当了皇帝,但他心里有鬼,对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崇祯的三个儿子,那是生怕他们还活着。所以,早在 1644 年七月的时候,就光凭着顾元龄的传言,宣布太子和定、永二王已经死了。到了第二年,也就是弘光元年二月,他还正式下诏书,给皇太子慈烺谥号叫献愍,给永王慈焕谥号叫悼,给定王慈灿谥号叫哀,企图掩人耳目,断了老百姓的念想。
但实际上呢,自从大顺军在山海关打了败仗,天下大乱,各地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不安,各方面的人基本上都搞不清楚崇祯帝那三个儿子到底去哪儿了。
朱由崧成功坐上皇帝宝座,那些东林—复社的家伙拥立潞王朱常淓的计划就这么泡汤啦!可围绕着皇位的明争暗斗,并没有就此打住。弘光立国这一年里,先后出了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这三个大案。这仨案子看着好像没啥关系,各管各的,其实背后都藏着对朱由崧继承大统的不满呢!
大悲案是这样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二月的一天,一个和尚突然出现在南京街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个和尚声称自己是明朝的亲王,在战乱中被迫出家。消息传到弘光帝耳中,他立即命令官员前去审讯这位自称亲王的和尚。
经过一番盘问,这个和尚名叫大悲,开始时还口不择言地胡说八道。他先是称崇祯皇帝曾封他为齐王,但他拒绝接受;随后又称改为封他为吴王。更离谱的是,他还大声叫嚷:“潞王深得民心,百姓们都拥护他,理应立他为皇帝!”
弘光帝和大臣们听到这些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