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2/6)
这要求废除汉字的人简直是其心可诛!”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国家进步,一部分人产生这样先推翻再重新建设的想法也是能理解的。
不过改用拉丁文还是遭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
当时的一些语言文字学家就提出了简化汉字的主张。带头就是钱玄同,他提出了《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在当时获得了通过。后来还有《太白》主编陈望道联合上海的文字改革工作者,组织简体字推行委员会在一些刊物上直接开始使用起了一批简化字。
在这些人们的推动下,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就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里头有324个简体字,并且规定凡小学,短期小学,民众学校各课本,儿童及民众读物均应采用部颁简体字。这获得了当时很多教育界和文化界人士的支持,认为是有利无害,可以省学习之人的脑力,增加识字的人数,写字刻字也都会更加方便。但是呢,这项举措也受到了保守人士的强烈反对,国民政府迫于压力,第二年就把改革停了。民国时候的汉字简化就这样夭折了。其实后来1952年我们台湾也提出过汉字简化,只不过又因为很多人反对,所以没推行下去。}
“增加识字的人数?”有文人看到了这一点,表示诧异。
{再之后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一次汉字简化,1956年的时候国务院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而在这之前,汉字简化计划已经经过了很多年的酝酿。
1951年教育部就拟出了《第一批简体字表》,1952年的时候呢,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语言文专家们在这基础上进行增删,拟定了第一稿,收简体字700个,后来经过一年年的讨论修改,在1954年的时候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第五稿,于次年在报刊上发表,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后世的皇帝官员竟然会向社会征求意见吗?”这是大部分普通人的第一反应,对于古人来说,尤其是普通人,是不可能有识字机会的,所以对于汉字简化的想法并不多,但是看到这里,内心深处隐隐地有了盼望。
同时,贪官污吏和王公贵族也发出了抱怨的声音,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鄙夷不屑的背后是不知道为何而来的不寒而栗。
明朝赵王朱祐椋满不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