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3/6)
乎地说道:“向社会征求意见?嘁,那群泥腿子能知道什么?”
{5个月收到意见5167件,97表示赞成。然后到了1956年,国务院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建国后第一次汉字简化正式开始推行开来,慢慢在我们心中扎根,也是因为这一次绝大多数的简化都是比较科学的,符合汉字规则的。
比如这次很大的一项工作就是整理了大批的异体字、俗体字。
什么是异体字呢?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比如泪字之前就是有淚和泪两种写法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文化就会发展出不同的写法。
那俗体字呢?就是古代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古人也嫌有些时候写字麻烦嘛。那么使用中就会产生一些节省笔画的俗体字。明朝诗人吕留良就曾经说,“自喜用俗字抄书,云可省功夫一半。”只不过在古代,这些字并没有被官方扶正认可。
那这次汉字简化就把一部分俗体字扶为了正体字,同时把异体字也都规范了。除此以外呢,当然也按一定的规律自创了一些简化字,比如用造字规则构成新的形声字会意字,如草书楷化,比如在保留大致特征轮廓的基础上做节省,一些特殊字实在没办法了,就换用简单符号代替等等。
然后就出现了我们熟悉的易于书写的简体字。
不过,有些人可能知道,这并不是我们建国后的唯一一次汉字简化。后面还有一次,1977年的时候,《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公布。因为经过第一次简化后,很多人认为汉字还是不够简单,最好再简单点,笔画不要超过10画,那学起来不是更方便吗?二简不是简化新的字,而是把一些已经收录的常用字再简化一遍,比如一些难写的字就改为同音的简单的字,如鸡蛋的蛋当时就写成了元旦的旦,泰国也变成了太国,太阳的太,然后又把一些复杂的偏旁删去简化,或者换成了新的写法,比如雄,当时是成了这样,只留了左边部分,还有餐,只留了左上角。
不过,第二次汉字简化发布几个月后,胡愈之、王丽、周有光的23人就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不要采用二简草案的简化字。这些制定“一简字”的老一辈专家们认为,二减字简化的非常不妥,有一些字根本就是生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