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三章 老朱:咱绝不做愚昧无知之人!(4/6)
在其后方,还另有乾坤。
这里是皇帝朱允熥日常批阅奏章、处理国事的“御书房”。
书房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军务处与政务处,宛如帝国的双翼,拱卫着中枢。
两处向外,各有一条宽阔大道,一东一西,延展而去。
大道两旁,鳞次栉比地布置着朝廷诸多重要的部门,它们各司其职,井然有序。
在这个没有网络,没有电话,连汽车都没有,仅能靠马匹或者人的两条腿来传递迅息的时代,朝廷机构集中办公的益处显而易见。
信息传递无需长途跋涉,公文往来效率倍增。
例如,朱允熥颁布一道旨意,政务处迅速拟定文书,移交刑部,依循规制,数小时内即可办妥。
若遇紧急事务,速度更可翻几倍,顷刻即达。
反之,刑部若有要事上奏,亦能即刻送达御前。
皇帝若欲召见某位臣子,传唤一声,片刻之间,人便可立于阶下。
若分散于城中各处,刚是传递信息,召见人员,就需要很长的时间。
朱允熥对办公效率是十分看重的。
朝廷里的很多事情,须臾都耽搁不得。
此刻,御书房外的殿廊里,聚集了一群身着朝服的官员。
他们或低声交谈,或肃立凝神,各自怀揣着待禀之事,恭候皇帝的召见。
所谓“开大会办小事,开小会办大事,特别重要的事不开会”。
数千人云集的大朝会,多为礼仪象征,旨在彰显皇帝的威严,顺便向百官昭示重大决策,或传达皇帝的直接旨意。
即便数百人的常朝,亦是如此。
真正商议国事的场合,往往是召集军务或政务重臣,辅以与会议内容紧密相关的各部主事官员,或地方巡抚、巡按,围绕要务展开深入探讨。
此类会议,通常不过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会”。
而对于最为紧要之事,皇帝则会亲自点名,单独召见臣子,倾听汇报,询问详情,必要时,当场裁决。
这就是特别重要的事情不开会。
今日便是如此。
朱允熥端坐于御书房内,案前堆叠着来自各部的奏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