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新的黑马?还是威格终于夺冠?(1/3)
它承载着12对颅神经核团、呼吸循环中枢、意识觉醒网络及上下行传导束……
胶质瘤在此区域分布,那就必然沿神经纤维束,譬如内侧丘系浸润发展,而且术中肉眼难以分辨,很显然需要依靠5-a荧光或电生理刺激来辨认。
此外就是血管包绕。基底动脉发出的穿支动脉大概率被肿瘤包裹,比如桥脑横穿动脉供应脑桥被盖部,一旦损伤,轻则昏迷,重则无法唤醒。
还有防误触。
延髓闩部操作误差超过1就可能损毁呕吐中枢,而桥脑被盖部牵拉超3秒就能触发心动过缓……任何一项意外,都足以终结这台手术。
而上述一切,都需要极高的精细度!
且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顶级的显微器械,譬如bckax双极镊,它的尖端直径也足足有03,仍大于多数穿支动脉管径。
也就是说,操作器械比血管还要粗!
就像是拿挖掘机来剥鸡蛋……剥掉蛋壳、不损坏内膜,难度可想而知。
不止于此。
器械本身还有震动传导,这几乎难以避免,而带来的结果就是造成12左右幅度的非预期移动……
而要命的是,在脑干区,误差在一两毫米左右,就足以带来致命性的危机了。
这还仅仅是器械方面的问题。
事实上,术者是人,手指就必然会发生震颤。
平常可能不明显,但在显微镜下,即便是顶尖医生也能看出来细微抖动。
不过这倒还好,可以依靠液压臂锁定系统降低抖动,直到不对手术造成任何影响的地步。
而除开精细度之外,次要的关键就是实时监控了!
脑干区胶质瘤切除极易发生意外,术中的各项指标可能迎来突变。
因此,将电极置入t10-t12椎旁、通过膈肌肌电监测,以及延髓操作时需维持吸气相时长在两秒钟左右这些细节就尤为重要。
当然还有运动传导束保护、自主神经异变等等。
威格也同样有处置手段。
而至于最后一个关键点,自然就是出血控制了。
由于涉及到穿支动脉,这其中就有相当多需要术者发挥对手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