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电影上映,她成红色明星(5/7)
了个戴鸭舌帽的纪录片团队,非要拍她问诊的日常。镜头跟着她转了三小时,最后聚焦在病历本密密麻麻的钢笔字上。“停!”导演突然指着她虎口的茧子,“这个特写留着,新时代女性不能只有雪花膏的香气。”
傍晚收工前,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记者拦住她:“很多观众关心,您和电影里刘志国的感情戏是不是真实经历?”
正在诊所里清点药品的阎政扬手顿了顿,玻璃药瓶碰出清脆的响。冬夏把听诊器揣进兜里,抬眼看见丈夫军装后蹭着墙灰,想必是刚才搬运药品箱时沾的。
“我先生曾是战斗飞行员,如今为北大荒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忽然转向镜头微笑,“要是把我们的故事拍成电影,爆破戏肯定比爱情戏精彩。”
满屋哄笑中,阎政扬耳尖泛红,把她的白大褂叠成标准的豆腐块。当晚场部放映电影时,放到战地婚礼那场戏,全场小伙子突然起哄:“阎科长比刘志国俊多了!”
电影引起的热潮持续了两个月。冬夏每天拆信时,总能在求爱信里翻出些特别的——冰城十二中学生集体签名的决心书,新疆建设兵团寄来的草药标本,还有用子弹壳焊成的钢笔架。
最让她触动的是沈阳机械厂女工们的联名信,信纸边缘印着油渍:“冬夏姐,我们决定成立夜校护理班,男人能抡铁锤,我们也能拿手术刀!”
这让冬夏忽然感受到了自己拍摄电影的意义。
原来,她可以影响别人,让这个年代的女性们崛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月后,电影传递的效应还在持续发酵。
从电影院下映后,它开始下乡。
乡下有免费的电影放映。
这天正在晾晒草药的冬夏被邮差叫住。军绿色挎包里哗啦啦倒出七百多封信,最上面那封贴着海城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邮票。小女孩蹲在地上帮她拆信,突然举着张画像欢呼:“夏夏姐,这个哥哥画你在月亮上给人扎针!”
冬夏赶紧劈手夺过把信扔垃圾桶里烧了。
这要是被某人看到,不得醋死。
农场的电话总机忙得冒烟,接线员扯着嗓子喊:\"冬大夫!上海纺织厂女工集体来信问您用什么润手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