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新的家园(3/5)
要自己走过来。”
刘玉看着地图问道,“还有多远?”
袁华想了想,说道,“一千二百里左右,按照一天七十里,马队要走十七天。”
他又想了想,然后在地图上标了三个点,说道,“你们先走六天,我们在这里再碰头,我还能再接三百人过去。”
大家于是各自行动。
船队不断在里海的西岸,来回奔波,他们先是接走工匠,然后接走老幼,最后接走奴隶。
在公元109年的四月四日,所有人都抵达了新的家园,他们把这里叫做“不奴山谷”。
而奴隶们也在和周边阿兰族人的交流中开始相信,不奴族真的没有奴隶,而自己真的能够靠劳动获得不奴族的认同。
四月五日,清点完人数,五位老人和一个儿童在迁徙途中死去,四百名奴隶中也死去两人。
不奴族总人口达到2156人。
最奇特的,不奴族拥有一个庞大的匠人群体,登记在册的匠人数量是550人,这个部族居然四分之一是工匠?
另外,所有人都要会认汉字,每天要学习一个汉字,第二天领食物的时候,能读出来,就多领一块小肉干!
这肉干真的很小,两根手指宽,两根手指长,可这肉干威力无穷,奴隶们都疯了,每天劳动的时候都相互交流,“昨晚教的那个字,怎么读?什么意思?我好像忘记了。。。”
对于没有文字的文明,要学习汉字其实是痛苦的,但一天一个他们还能坚持,并慢慢接受。
很多人,包括牧民,包括奴隶都没有姓氏,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归属,于是这些人都共用一个姓氏“不奴”。
于是,“不奴”这个姓氏成为后来加入者的共识,他们把自己的姓氏,命运和整个部族牢牢的捆绑在一起。
而北面的草原上,也流传开了一句话,“如果你失去了部族,如果你在荒野里流浪,去大海的西南,那里有一个永不为奴的部落。”
春耕开始了,工匠们将去年做的曲辕犁都拿了出来,上百头牛驮着犁在土地上耕耘,刘玉带的种子和阿兰人给的麦子,都被种在广阔的大地上。
砖窑,炼铁炉,风车,水车,拔地而起。
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