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自由氛围(1/3)
我与吴东方从射击场回到学校后的一个星期内,老师施罗德阿让组织我们研讨了维克多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也是人道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一生著作众多,而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如上两部著作。
施罗德阿让是一位年近五十岁的男教授,身材挺拔,脸庞清瘦,讲话的声音富有磁性。
他组织我们研讨这两部代表作的方法也很独特。
先花半天时间介绍了雨果的生平、主要著作、艺术成就和所处的社会背景,然后花半天时间参观了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中所涉及的法国标志性建筑凯旋门,又花一天时间浏览了《悲惨世界》中的另一个标志性建筑物英国的普尔特尼桥。
在参观期间,每人完成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才正式组织讨论。
阿让教授没有先说出自己的观点,而是让每个学生先发表意见,如果观点不同,允许互相辩论,但决不能进行人生攻击。这就形成了一种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
在讨论中,我发表了如下观点——
我认为,雨果在二十八岁时花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与他年富力强并经历着浪漫的爱情有关。
这部书歌颂的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丑陋驼背的敲钟人伽西莫多和美女艾丝美拉达,这两人鲜明的美丑反差却迸发出了最纯真的爱情。伽西莫多也为了替自己钟爱的姑娘艾丝美拉达复仇,将他原来长期视为信仰支柱而实际上是个伪君子的克罗特主教推下了钟楼。
所有的故事都围绕着爱情来展开,但又不局限于爱情,还深刻地揭示了宗教和社会的虚伪与丑恶。
我认为,《悲惨世界》是雨果花了二十八年时间、历经多次修改才完成的巨著,足见他在这部著作中付出的心血。
《悲惨世界》虽然书名中有“悲惨”二字,但实际上主要是写人性的光芒。
里面的许多人物,如冉阿让、沙威、芳汀、阿赛特等,他们都是在悲惨的境遇中寻求希望,并迸发了纯净的人生力量,最终获得了光明。
相较于《巴黎圣母院》中的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