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河北省非遗—民间文学—耿村民间故事、河间歌诗、(2/3)
次,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实现双赢。
二、河间歌诗:诗经文化的活化石
1 历史脉络与艺术特征
河间歌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诗经》的活态传承载体,在沧州河间地区延续两千余年。汉武帝设立“河间献王刘德”搜集整理《毛诗》,奠定此地“诗经文化圈”基础。至明清时期,民间形成以“歌诗班”为单位的吟唱传统,以古河间方言依字行腔,配以笙、管、鼓等乐器,形成“声、诗、礼”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其内容以《诗经》中的《国风》《小雅》为主,如《关雎》《采薇》等名篇,至今仍保留着周代礼乐文化的原始韵味。
2 文化密码与社群认同
河间歌诗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地方社群的文化仪式:
礼乐教化:婚丧嫁娶、节庆祭祀中,歌诗吟唱承担着“以乐致和”的社会功能,如婚礼唱《桃夭》祝福新人,祭祖奏《清庙》追思先德;
方言活态:用古河间话吟诵的发音规律(如入声字保留、尖团音区分),为汉语音韵学研究提供活样本;
文人互动:清代学者纪昀、张之洞等曾参与歌诗整理,形成“士绅主导、民众参与”的传承机制,维系着雅俗文化的共生关系。
3 传承危机与复兴实践
随着老一辈歌诗艺人凋零,河间歌诗一度濒临失传。近年来通过系统性保护重现生机:
-学术抢救:联合高校开展田野调查,出版《河间歌诗研究》《古谱译解》等专着,破解古谱记音难题;
校园传承:在河间中小学开设“诗经吟唱”课程,组建少儿歌诗社,培养新生代传承人;
国际传播:2019年河间歌诗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周”,以《鹿鸣》迎宾、《蓼莪》思亲的吟唱,让世界听见中华文明的古老回声。
三、双璧辉映:民间文学的当代启示
耿村民间故事与河间歌诗,一为世俗叙事,一为雅乐经典,却共同彰显出民间文学的三重当代价值:
1 文化根脉的守护者:耿村故事中的移民记忆、河间歌诗中的诗经遗音,为中华文明连续性提供实证;
2 乡土治理的软性力量:故事中的伦理训诫与歌诗中的礼乐规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