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河北省非遗—传统音乐类—河北鼓吹乐、常山战鼓(1/3)
河北鼓吹乐与常山战鼓:燕赵大地的音律双璧
在河北广袤的平原与山川之间,传统音乐以两种截然不同的形态,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河北鼓吹乐以唢呐、笙管与锣鼓的交响,演绎着市井与庙堂的双重变奏;常山战鼓则以雷霆万钧之势,在鼓点与钹声中激荡出千年战魂。二者一为吹打乐的巅峰之作,一为打击乐的史诗表达,共同构建起河北非遗中“雅俗共赏”与“刚柔并济”的音乐宇宙。
一、河北鼓吹乐:燕赵大地的吹打狂想
1 历史溯源与乐种流变
河北鼓吹乐的历史可追溯至隋末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在永年建都时的军中吹打乐,至明中叶逐渐成熟为集吹奏、打击于一体的民间乐种。其发展轨迹与燕赵大地的政治经济变迁紧密相连:
宫廷遗韵:汉魏鼓吹乐的“黄门鼓吹”“骑吹”等仪仗音乐,在河北民间演化为婚丧嫁娶中的“响器班”;
军旅基因:隋唐“横吹部”的马上之乐,融入鼓吹乐的“咔戏”技巧(以唢呐模仿人声、动物鸣叫),形成《小放驴》等经典曲目;
市井烟火:清光绪《永年县志》记载,民间婚葬祭礼中鼓吹乐“代代相传不替”,其“吹咔曲”常与地方戏曲、说唱艺术交融。
2006年,河北鼓吹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永年、抚宁两地的传承谱系,成为研究中国民间音乐活态传承的“活化石”。
2 音乐特征与演奏技法
河北鼓吹乐以“一曲多变”着称,其核心技法包括:
技巧变奏:通过“线上”“加花”“花舌”等技法,将《一枝花》主旋律演绎出十余种变体;
移调指法:唢呐演奏家以“拔三节”(三节唢呐拆分演奏)技法,实现同一曲目在五个调式间的自由转换;
咔戏绝技:用“别把”(变换唢呐指孔位置)技法,模仿《抬花轿》中轿夫的喘息、《大登殿》中皇后的笑语,堪称“民间口技”。
其乐队编制灵活,少则3人(唢呐+笙+鼓),多则百人(加入云锣、木鱼等),演奏时“吹奏与形体动作结合”,鼓手跺脚、甩头、翻腕,乐手随节奏腾挪跳跃,形成“视听一体”的狂欢场景。
3 当代传承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