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4章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非遗—戳脚寒虎河滚叉、闫三妮民歌(2/3)
课。学生们通过“滚叉操”感受武术魅力,已培养青少年爱好者200余人。
文旅融合:滚叉表演成为天桂山景区常态演出项目,游客可穿戴传统服饰体验“三招两式”。2023年,滚叉文创产品(如滚叉造型u盘、叉头书签)销售额突破50万元。
竞技化探索:2022年,平山县武术协会制定《滚叉竞赛规则》,将“套路演练”“器械对拆”纳入市级武术比赛项目,推动传统技艺向竞技体育转型。
二、闫三妮民歌:太行山间的天籁之音
闫三妮民歌,以平山县蛟潭庄镇寨北村闫三妮(1912-1988)为代表性传承人,是太行山地区原生态民歌的典型代表。其曲调高亢嘹亮、歌词质朴深情,被誉为“太行山里的信天游”。
艺术特色:
曲调之韵: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多采用“徵调式”与“羽调式”,旋律起伏如山峦连绵。如代表作《你走山梁我走沟》中,音域跨越两个八度,真假声转换自如,表现力极强。
歌词之美:歌词多取材于放牧、采药、婚恋等生活场景,善用“比兴”手法。如《放羊汉歌》中“羊儿啃草白云边,哥哥心在妹身边”,以自然意象隐喻情思。
唱法之绝:闫三妮独创“颤音拖腔”技法,在长音处加入细微的喉部颤动,如《绣荷包》中“荷包绣成双鸳鸯”一句,“双”字拖腔长达8秒,颤音达12次,情感浓烈如陈年老酒。
文化基因:
劳动号子:闫三妮民歌脱胎于太行山民的劳动号子,如《开山调》源于开山采石时的号子,《推车歌》模仿独轮车吱呀声,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爱情信物:在平山婚俗中,青年男女常以民歌传情。男方若能即兴编唱情歌对答女方,便被视为“有才情的后生”。闫三妮的《想情哥》等作品,至今仍是当地婚恋场合的必唱曲目。
红色记忆:抗日战争时期,闫三妮用民歌为八路军传递情报、鼓舞士气。《送郎参军》《打鬼子歌》等作品,成为平山革命文化的生动注脚。
当代传承:
数字化保护:2020年,平山县文化馆建立“闫三妮民歌数据库”,收录音频、视频资料300余份,并开发“ai民歌翻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