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曲径通幽管水续航 邪风冲殿文华为震(2)(3/4)
东部苏州、松江等处的粟米则由白塔河北上,无论官船、 民船都不再因运口原因再走冤枉路。陈瑄奉命又造浅底船三千艘,北运粮饷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每年五百余万石的运量,仓仓廪实,为永乐十五年以后百万人大建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北方枯水期长,在宋礼建闸基础上,陈瑄又着手解决会通河遗留的隐患,在济宁至淮河间新建水闸九座,以时蓄放。他还担心冬春时运河总体水量不济,故从淮水至通州设置铺舍五百八十六个,每舍置纤夫数人不等,引导或帮助漕船走出浅地。新筑的沿河大堤全部凿井植树,便于行人来往。
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沧州全部建常盈仓,方便附近各省粮饷粟米的就近贮存和转输。定支运之法:江西、湖广、浙江等江南粮米运至淮安仓,太仓、苏州、兖州粮米送济宁仓,河南、山东等税粮送临清仓。于是,海运、陆运皆罢,而南起杭州,北至通州,长达三千余里的大运河才真正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水上行船,两岸大堤陆路行人, 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运河经济因运河之通畅而迅速繁荣,杭州、苏州、镇江、扬 州、淮安、徐州、临清、济宁、德州、天津、通州等码头城市商业日渐活跃,朝廷不得不多设税课司以应对车水马龙的交易人流。
陈瑄的一生约有一半的光景都在董理漕运,凡所规划,谋略长远,一河一渠之成,精密宏达,三十年如一日,举无遗策。宣德皇帝朱瞻基在位的第八年,六十九岁高龄的陈瑄还在勘察淮安水利,因急病不幸死于任上。宣宗皇帝闻讣,哀恸万分,遣官致祭,且辍朝 一日,命工部营葬于南京映龙山,立祠清河县,由官府春秋祭祀。他还觉着,这仍不足以 旌扬陈瑄的业绩,又追封他为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斯人虽去,但船畅其流的运河在,高起的大堤,提降的闸门,一道道树荫,一口口水 井……浮在绿水中的人们稍一回头,就顾念起这位大半生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于国家运河通畅的巨人。
陈瑄死后的八十年,游龙戏凤的正德皇帝明武宗在陈瑄的事上竟也荒唐地明白了一回。 沿运河一路南下,顺水顺风,便感念起陈瑄治水的功业来。这一天,徘徊在陈瑄祠前,伫 立良久,实实想留下点什么,终于有了主意。遂在祠堂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