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相忍为国(2/6)
所以此时站在勤政殿内的这些大佬们,尽皆在地方上为过官。
最次也当过县尊,大部分都当过城主,还有少部分是从郡守的职位上右迁神都的。
过往在地方上执政的经历,让这些如今决定着大周政局走向的大佬们,其实非常清楚在神都之外、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底层百姓们到底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
但面对着皇帝的询问,他们还是本能的不想给出真正客观的答案。
最关键的是,他们此时也搞不明白,怎么事情就忽然发展到了眼下这样的境地?
九江王吴启……其亲爹当初不是守旧派的旗帜吗?为何到了吴启这一代,居然在进神都的这一路之上,开始所谓的革除积弊了?
崔元烈之所以亲自出面弹劾吴启,主要的目地只是想提出一个比较有份量的警告而已。
藩王既然就藩了,那便老老实实的在地方上多子多福,这样对所有人都好。
一旦藩王有了别的想法,开始表现出本不该有的存在感,朝廷里的老大人们立时就会生出浓郁的警惕情绪。
再者说了,大家都不是蠢人,很清楚那些积弊的背后究竟站着什么样的力量。
为何革除积弊历来充满了困难和艰辛?
不正是因为积弊本身所代表的固有利益群体,太过强大吗?
在众人看来,或许崔元烈的做法有些过激,对九江王也显得不够尊重。
可这位九江王不过是上一任九江王的儿子而已,继承王爵才多久?
一个显得有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教训的狠一点也没什么关系。
谁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结果场间局势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之外。
皇帝突然传召了一个小人物进来,这让个小人物代替吴启面对崔元烈的弹劾。
如此也便罢了,偏偏这个小人物面对着当朝阁老,竟是丝毫没有畏惧,反而当着他们这些大佬的面,一番慷慨陈词,说的堪称是振聋发聩!
什么‘百姓饿死,积尸盈路’,什么‘卖妻鬻子犹不足够’,什么‘官员以百姓为鱼肉,酷吏以刑枷为砧板’。
最后更是出口成章,说什么‘臣本布衣,侍从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