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明年,让大孙你见见大明各大藩王(3/4)
元朝末年,陈友谅无疑是最大的势力之一。
但他还是被朱元璋打得溃不成军。
在鄧阳湖一战中,朱元璋的战争智慧,更是成了后世千年的研究对象。
听到朱小宝如此赞扬自己,朱元璋心中也感到很是自豪。
但他并未自满,而是继续向朱小宝提问。
“既然咱皇帝如此强大,那你认为,他为何不将南疆外的那些小国都一一征服呢?”
“自古以来的帝王,谁不以开疆拓土为荣?”
朱小宝愣住了,这个道理他确实未曾考虑过。
朱元璋解释道。
“今天你朱重八能灭掉这个国家,明天是否还能肆意灭掉其他国家?”
“这样一来,不是会让其他所有小国都感到恐惧,进而联合起来对抗大明吗?”
“你读过秦史,若齐、楚、燕、赵、韩、魏等势力联合起来,即便是强大的秦国,也未必能敌。”
“但最终的结果是,大秦灭了六国,陈胜吴广之辈,虽不比六国尊贵,却能颠覆一个政权。”
“咱不能轻视任何势力,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你必须牢记。”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咱大明主动挑起战争,会带来什么后果?”
“比如李世民,他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后,不遗余力地诋毁其兄李建成,这是为何?”
“李世民能容纳魏征,为何却要诋毁自己的亲兄弟?”
“他意欲封堵世间众口,弥补玄武门事变的缺陷,他的这场叛乱,正是无正当理由的典型。”
朱小宝似乎逐渐领悟了朱元璋的话。
之前令他感到困惑的某些道理,现在也变得清晰了起来。
而朱小宝的思绪,此时却飘向了另一场叛乱。
靖难之役!
朱棣的做法,则比李世民更为明智。
起兵之前,朱棣并未以朱允炆削藩为由,而是依据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句话。
‘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
即便是强如朱棣,也需师出有名,他抓住了‘清君侧’这一关键,最终引发了靖难之变。
这正是朱棣胜过李世民之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