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祸起肘腋(2)(1/6)
提到赵普,大多数人心目中的印象就是这人是宋朝的开国宰相、北宋名相,这是一个能臣、重臣、贤臣,是帮助赵匡胤建立宋朝其后又掌理国政甚至是帮助赵匡胤逐步统一全国的大宋开国和立国元勋。没错,这些都没错,单从个人对国家的功绩来说,他这些头衔是当之无愧。
自大宋建立之后不久,赵普就坐上了宰相的宝座,而且是独相且时间长达十余年,尽管他有副手——参知政事,但无论是薛居正还是吕余庆都无法在赵普的面前硬气得起来,赵普时代的参知政事根本不像后来那样几乎可以与宰相平起平坐,在名义上参知政事是赵普的副手,可在职权上他们差得太远,薛、吕二人被明文规定:不宣制(皇帝的敕书或敕令他们不能经手),不押班(上朝的时候永远在赵普身后站着),不知印(没有动用中书省公章的权利),不升政事堂(没有独立的办公室),而且工资只有赵普的一半,这哪是什么副宰相?基本上就是一个宰相的高级机要秘书兼参谋的角色,也就是可以参政议政但只能提意见或建议而不能做决定。
这样的规定和权力分配造就了赵普的行事风格,宋史对其的评价是“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这对于一个执掌国家行政权柄的宰相来说无疑是溢美之词,而赵普对这样的评价同样可以说是受之无愧。不过,几乎没有限制的权力也让赵普变得独断专行,很多时候在做决策时全凭个人喜恶。他在自己的办公场所摆了一个大瓦炉子,全国各地的公文奏疏凡是他觉得没有价值的或是不想理睬和采纳的全部扔进去,装满了之后一把火就给烧了。
怎么样?霸气吧?
再来看赵普是怎么“伺候”他的皇帝陛下的:赵普曾经向赵匡胤举荐一个人为官,但赵匡胤不同意,于是赵普连续三天上奏举荐这个人。赵匡胤于是大怒,他撕毁奏章扔在地上,而赵普则又镇定自若地捡了起来,第二天赵普又写了同样的奏章送到赵匡胤的办公桌上。这回赵匡胤同意了,后来这人被证明果然是一个干吏。
怎么样?这简直就是魏征在世嘛!
同样性质的事还有一件:赵普举荐一个有功之人升官,赵匡胤不喜欢这个人,于是他不允,赵普坚持要这样做。赵匡胤大怒:“老子就不给他升官,你能咋的?”
赵普怎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