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龙争虎斗(1)(1/8)
我们在这里先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列举一些事实,然后再试着从中去给赵光义和赵普之间的这场明争暗斗做出某个定义或是整体性的结论。
公元966年( 乾德四年)8月,川东重镇梓州的官场发生了一场超级地震:梓州的一、二、三号首脑人物枢密直学士兼知梓州冯瓒、殿中侍御史兼梓州通判李檝(ji)、绫锦副使兼梓州监军李美一同被押解入境并随即下狱,而且宰相赵普极力主张将此三人处死,赵匡胤不同意,赵普执意劝谏,但这一次赵匡胤始终都没有屈服。
这里想特别多说几句。
作为在唐宋时期仅次于成都的蜀川第二重镇,梓州可谓是风骚一时,曾经旅居梓州的杜甫曾经用诗歌记录了梓州的繁华和美丽:无数涪江筏,鸣桡总发时——《奉送崔都水翁下峡》,夜深露气轻,江月满江城——《玩月呈汉中王》,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望牛头山亭子》。杜甫当时是为了避战祸才跑到了四川,而在如今的四川就有两座杜甫草堂,一座在成都,另一座就在梓州,但愿蜀地的安宁能够让这位人生坎坷又亲眼见证国家由盛转衰的诗人获得了心灵上的抚慰与慰藉。
如今的梓州早已不复其往日的荣光,它现在的名字叫做三台,在全国范围内这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小县城。这里面的原因太多,但对比一下曾经让天下人心之神往的洛阳、开封甚至是西安如今的境遇,梓州或许也就会平衡很多,即使是名字变得低矮矬,可再对比一下常山和兰陵如今的名字想必也会瞬间释然而笑。
如今的三台早已经没有了当年梓州的贵族气息,其在整个四川的地位更是不可与当年同日而语,唯一能够依稀看到一点当年影子的就是环城而流的一条水面宽阔的大河,虽然深度不及成都的府南河,但宽度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有它还在默默地诉说着这座城市曾经在陆上和水路的繁华和沧桑。不过,这个地方在当代倒是出了两个共和国的上将,原成都军区司令员李世明和原国防部长梁光烈都是这里出生的人。
回过头再来说乾德四年发生在梓州官场的这场地震。这三人最后的结局是冯瓒被削籍罢官并流放沙门岛,李美被削籍罢官流放海门岛,而且这两人都是逢恩不赦,这意思就是只要赵匡胤还活着,那么他俩就别想再有出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