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龙争虎斗(2)(4/10)
赵普的霉运和霉事还不止这些,这些还只是他在秘密战场上的溃败,在公开场合他同样有一个敌人,这个人就是此时赵匡胤身边的另一个大红人——翰林学士卢多逊。别看年纪轻轻的卢多逊跟赵普在级别上和职权上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可仗着有赵匡胤的恩宠,卢多逊根本没把赵普这个宰相大人放在眼里。赵匡胤为什么会喜欢卢多逊呢?原因没有别的,因为这个人年轻、聪明、懂事且学富五车。
赵匡胤爱才——才华的才,对于有学识的人他是很敬重的,他也喜欢亲近读书人,他自己更是在当皇帝之后经常狂补各种文化知识,甚至于这个读书不怎么多的皇帝还曾经劝自己的宰相赵普要多读书。放在其他朝代,皇帝劝宰相多读书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超级大笑话,可在宋初事实就是如此。
赵普不是正牌进士出身,就像如今某个单位里的某个高管没有大学文凭一样,某些什么985或者喝过洋墨水的人在心里和骨子里是瞧不上这人的,尽管我也不知道这些人的骄傲和自信是从哪里来的,可他们就是觉得自己的文凭比这个人的能力更值得骄傲。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现象和心理,自打有了科举制度,自打有了文凭这件事,那个章印就变成了无数人引以为豪的标志和符号,可无论在哪里也无论在何时,一个人能够取得一番成就靠的是能力,所谓学识不过是施展能力时的一个辅助技能。
一个真实的现象是:真正高学识的人最后都成了清心寡欲的大家、大宗师,他们的名字成了某个领域的代名词,而大多数的“有识之士”带着那个印章一头扎进了七情六欲的汪洋大海里,然后费尽心思和精力去追求梦寐以求的东西:金钱、权力、地位、美色、豪车豪宅。我的问题是:一个完全为自己的私欲而活的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那些正在创造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人?对,在本质上这二者都是欲望的产物以及由欲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现象,可前者只造福于己,后者却能惠及于人。
赵普或许没有那么伟大的理想去立志于造福苍生济世万民,这是赵匡胤而且是在当了皇帝之后的赵匡胤才会去想才会去干的事。赵普不过就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然后他抓住了机会并且也成功地实现和创造了自己的价值:收天下之精兵、罢地方节镇之军权、财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