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正邪两立(3/5)
放过王钦若,他在几天后的公元1025年11月30日病逝于自己的家中——他是真正意义上地累死在了宰相的任上。
这位早年丧失双亲最后由自己的祖父养大的少年天才,这位在十八岁之时就向时任皇帝赵光义上疏陈述平灭北汉之策的书生就这样走完了他极富传奇和争议的一生,享年六十三岁。
对于王钦若的死亡,刘娥甚是惋惜,她给予了王钦若超高规格的礼遇。刘娥以皇太后之尊亲自前去其灵前祭奠,而且还流下了眼泪,对于自己的这位大恩人,刘娥是发自内心地感恩。
王钦若随即被下诏追赠为太师、中书令并赐谥号“文穆”,此外刘娥还派亲信太监护送王钦若的灵柩下葬,王钦若的族人以及他的亲信等二十多人也因为王钦若的死而被加恩封官。这还没完,刘娥后来还下诏在茅山为王钦若塑像,让他位列仙班永享世人的香火。说一千道一万,刘娥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因为王钦若当初让她成功地当上了大宋的皇后。
王钦若在后世的评价不是说不高,而是极其低下,乃至于是丑陋,但事实却是他死后的待遇超过了在他之前的所有北宋名臣和名相,诸如赵普、吕蒙正、李沆都比不了他,而冯拯和寇准更是没法跟他比,丁谓则更惨。这些人看似哪一个都比他强,可却没有一个比他活得成功,就连史书上都酸味颇浓地对此评议道——“建隆以来,宰相恤恩,未有此比。”
既是如此,那么王钦若死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含笑奔赴九泉之下呢?未必!他在生命的最后这两三年里尽管高居大宋首相的显赫地位,但这些年他过得是什么日子只有他自己才是最清楚的,他试图用行动救赎自己的灵魂,试图挽回自己的形象,但吴植事件的发生让他的所有努力毁于一旦,到头来他才发现无论自己怎么做都改变不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奸邪”形象,这是多大的一种悲哀和不幸?
我毫不怀疑的一点是,如果王钦若不做这个宰相,那么他至少能够再多活五年。王钦若到底是怎么死的?累死的,憋屈死的,气死的,自责死的,无论哪一种,他都死得不安生、不甘心。想必在他临死的前一刻他都在不无悲戚地暗自发问:一日为贼就注定终生是贼吗?
对于宋史里的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我们前后已经费了很多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