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正邪两立(5/5)
。王安石的变法让宋朝举国上下都焕然一新,其国力也是随之蒸蒸日上,可对于新法百般仇视的司马光在掌权之后却以“拨乱反正”为由将这块烧得通红的铁扔进了冰水里,整个宋朝就此人仰马翻鸡飞狗跳并随即陷入无休止的党争之中,整个士大夫和官僚阶层也就此被割裂,直到北宋亡国甚至直到南宋中后期这种裂痕也没能得到缝合。
这是伟大的司马光同志对宋朝的一大“贡献”,而他对宋朝的另一大“贡献”就是把无数宋军将士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土地拱手让给了死敌西夏。他的理由是这些地方是王安石主政时打下来的,而且因为之前的战争导致边境局势紧张,所以宋朝只要把这些夺下来的土地无条件送给西夏就能避免“友邦愤诧”,西夏从此就能够老老实实地对大宋俯首听命。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死后千年却仍被无数人吹捧和膜拜,甚至说他是道德君子的楷模,后世的各种官方定论乃至于我们如今的历史课本也是称他为“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但对于他亲手把宋朝推入内斗的深渊并出卖国家利益的丑行却是有选择性地忽视和遗忘,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宋神宗当年给他拨付了一笔巨额专款并给他配备了大量工作人员让他编撰出了一部让后世的史学家和史学爱好者顶礼膜拜的《资治通鉴》。
对比司马光的这两大恶一大功,王钦若也写出了巨型史学类书《册府元龟》,但他的“恶”对比司马光的“恶”真的就是罪不可恕吗?那么,司马光为何能够流芳千古而王钦若却只能背负千载骂名呢?同为书生和文官,王钦若好歹还跟辽国人真刀真枪地干了一回,可司马光呢?他连西夏人都怕得要死!
都说历史是公平的,尤其是后世之人会相对客观和公正地看待前人,但历史和后人对王钦若的评价确实有失公允,尤其是对比司马光而言更是如此。这其中的原因呢?难道就因为司马光长得比王钦若好看?如果真是这样,那王钦若下次投胎的时候定然会在纵身一跃之前首先把自己脖子后面的那个肉瘤子先给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