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冬季生活(种植规划)(4/6)
总量是很丰富,但某一个区域内,渔业资源的数量却是一定的。部落短时间高强度的捕捞,势必会给原来的生态系统中带来一定的破坏,就导致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也越来越小。这并不是说要在原始社会谈什么动物保护、环境保护的理念,而是要发展,更好地发展,这些问题和隐忧就不能视而不见。
要保证部落有足够多的鱼,就要经常更换捕捞地点,而且有计划地采取人工养殖的办法。
人工养殖鱼虾,在这个原始社会倒是不难,无非是找个水塘或者大一点的水坑,放上一些鱼虾幼苗,隔一段时间洒一些动物内脏或草籽就行,实在不行,甚至可以不用管,只等着秋季捕鱼就行了。
当然这样子的产量也会低很多,可没有其他办法,人的口粮都不足,更何况鱼类呢。在营地取水的小溪旁,有一个大概10亩左右的洼地,平时洼地里面也有一个个的小水坑,在第一场雪降临前的几天,张洪带着族人花了两天的时间,把这个水坑挖深挖大了一些,里面也连成了一体,最深的地方离地面大概有2米深,水坑仅留有一条半米宽的水道与小溪连接。
在灌满水之后,张洪又让人把水道给堵了起来,防止放养在水坑中的小鱼小虾游走。提起小鱼小虾,不得不说织的麻布,一开始织的麻布质量参差不齐,最差的跟渔网差不多,张洪也没让人拆掉,就用这种布制成了手推网,在小溪旁捞小鱼小虾,一部分用来喂营地的鸡鸭,一部分就放养到水坑里。
在冬天结束后,张洪准备扩大部落的居住区,并且将牲口们全部搬出居住区,迁往后山,作为它们的栖息地和养殖场。
在熊罴山北面的一些小树林,离部落500多米,不算很远,面积三十几亩,而且多为野苹果树和板栗树,树木并不茂密。
张洪准备在这里将野鸡野鸭、鹿以及捕捉到的其他野禽进行散养,用来产禽蛋以及禽肉。而在熊罴山的北侧山坡上,是一片占地约五百多亩的草场,开春后将全部撒上苜蓿草的种子,配合着其他野草,用于饲养部落的山羊、野猪等牲口。
山坡南面是个陡坡,部落就在这个陡坡延伸下来一块巨石下的崖壁中,而东面西面要比北坡还要陡峭一些,而且多为乱石,不利于兽类的行动。从地形上看,这里就是一处绝佳的牧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