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共同富裕(4/5)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拓宽城乡居民要素收入渠道。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的财税政策体系,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力度,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手段,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积极回报社会,弘扬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中华传统美德,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建立健全慈善褒奖制度。
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方面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西部和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区域人均财政支出差异,提升政策精准性,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努力做到因地制宜,一地一策,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政府可通过制定政策,引导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实现惠及亿万农民的共同富裕。
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方面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实现共享的基本制度安排,要不断完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项目,建立在法律明确规范、政府负责或主导、公平普惠的基础之上,发挥其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缩小收入与消费差距、实现共享发展成果的特定功能。例如,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兜底救助体系,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等,不断提升低收入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通过城乡统筹、转移支付等方式消除福利差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的资金来源通常是政府税收而非居民缴费,高收入群体一般需要缴纳更多的税款,从而推动了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转移,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育与文化方面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