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浸染(6/8)
怒哀乐常常无人问津,他们心中的苦痛无处诉说,遭遇的冤屈也难以得到伸张。于是乎,这些小人物们只能默默忍受着生活带来的种种磨难,独自咀嚼那份苦涩。
那么,为何人类会被称为具有“向群性”的智慧生物呢?这或许要从我们漫长的进化历程说起。在远古时代,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凶猛野兽的威胁,单个的个体很难生存下去。只有依靠群体的力量,相互协作、共同应对困难,才能够增加存活的几率。这种对于群体的依赖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天性,深深地烙印在了人类的基因里。
而社会主义则更是将这种群体性利他主义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并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同时,还诞生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文学着作,深入探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在这套理念中,群体利益被视为高于一切,它代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个人利益,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为了实现整体的良好态势,可能不得不做出一定程度上牺牲个体利益的决策。毕竟,当所有人都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时,最终受益的将会是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
然而,与此相同的现象也发生在了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英雄主义主题的艺术电影在近些年来明显地遭遇了部分观众的冷遇。曾经备受追捧的个人英雄主义似乎正悄然从话剧舞台上退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趋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如同蚂蚁一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以群体的力量去更为便捷且高效地完成各种艰巨的任务。
对于我们广大的观众而言,或许唯有在那昏暗的电影院里,才能目睹那些仿佛无所不能的英雄们在银幕上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身手与英勇无畏的精神。只可惜,这类看似强大无比的英雄主义武打片,如今已渐渐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中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逐渐被边缘化。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仙偶剧以及现实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始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诸多残酷的挑战与困境,日子过得已然艰辛万分。因此,观看一些超脱尘世、不沾人间烟火气息的诸如“小欢喜”“小确幸”“小团圆”之类的轻松喜剧片,便成为了大众缓解内心对于战争恐惧以及生存压力的有效途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