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另寻帮手(1/3)
北疆战事在华靖离回来之前就已经进入了相对平稳的阶段,现在留守的将士要做的就是守土和防卫,等待大恒和祁笛两方谈判的结果。
在这中间双方有摩擦、试探也都是小规模了,这时候去北疆担个差事,虽然不能说平安无虞,可比之前风险小多了,最后还能分点军功。
说到底,侯府还是武勋人家,要是能有军功支撑,还是比考个功名要强上许多的。
而且以李玦的才学,想位列三甲完全不可能,何夫人把李玦再当眼珠子似的疼着,也不好意思在这种事情上睁眼说瞎话。
中了进士,授了官,也得从底下的县官做起,不知道要熬到何年何月。
可李玦要是进了军中就不一样了,不仅能请夏家、华家搭一把手,就是端侯府的那些故旧的子侄也是能暗中关照一下的。
只是何夫人还是把事情想容易了,她也不想想,要是这条路走得通,光是夏庸这边就已经安排上了。
一直没有安排李玦入军中,不仅是因为担心招圣上的眼,更是因为李玦不合适。
夏庸曾经说过,现在大恒需要的将领是有勇有谋的悍将,而不是谋士、文臣。
当然儒将也不是行,只是儒将是需要战功和年岁积累的,即便李玦天赋异禀,恐怕至少也得等他四十岁以后才有这样的机会。
夏庸这个人功利到了极点,让他动用人脉缓和端侯府和圣上的关系可以,但让他推举一个明显不合适的人到军中,那是万万不能的。
一旦出了问题,损兵折将,夏庸本就是靠平衡势力坐上兵部尚书位置的,他担心受连累之后不仅晚节不保,甚至还得砸了饭碗和夏氏门庭。
因此夏庸这些年虽然在积极地将各侯府府军收归兵部,却很少有换掉一方大将的谋算,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
夏明嫣自然更不能答应这种事,何况何夫人还让她骗宫里的人,说是华靖离的清醒时说过这样的话。
她面有难色,看了看周围,见下人都离得远才道:“夫人是自家亲戚,我就不瞒着了,侯爷他醒来过几次,都是喝了些水,没上些只言片语就又昏睡过去了。”
“而且每次侯爷清醒时,都会有两名御医和我公婆在侧,我去跟宫里人说他说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