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洪武四年十二月(3/6)
旁白:宋濂作为一代大儒,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提升官员的品德和素养,使他们更好地为百姓服务。
朱元璋(目光转向宋濂,微微颔首):“宋爱卿所言甚是。朕一直重视教育,不仅要培养皇子们的学识和品德,也要让天下的官员都能明白为君之道、为官之责。”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上前说道):“陛下,臣愿为陛下分忧。臣愿亲自前往各州县,巡查民情,确保抚绥之策能够落到实处。”
旁白:胡惟庸的主动请缨让众人有些意外。他表面上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实际上却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深知,这是一个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如果能够在巡查中做出一些成绩,就能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朝堂上的地位。
朱元璋(看着胡惟庸,微微点头):“胡爱卿有此心,朕甚欣慰。但此事责任重大,爱卿务必尽心尽力,不可有丝毫懈怠。”
胡惟庸(连忙拱手,信誓旦旦地说):“陛下放心,臣定当不辱使命。”
李善长(心中微微一动,他察觉到胡惟庸的野心,担心他借此机会壮大自己的势力,于是说道):“陛下,胡爱卿虽有此心,但巡查之事事关重大,不妨多派几位大臣一同前往,相互监督,确保万无一失。”
旁白:李善长的话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认为多派大臣可以互相制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也有人觉得这样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意见不一。
刘伯温(沉思片刻,说道):“李丞相所言不无道理。但臣以为,选派大臣应注重其能力和品德,而非单纯追求人数。只要所选之人皆为可用之才,即便人数不多,也能把事情办好。”
旁白:刘伯温的话让众人陷入了思考。朱元璋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选派官员巡查民情是一件大事,必须谨慎对待,既要达到了解民情、安抚百姓的目的,又要避免内部出现纷争。
第三幕:深入探讨
场景:朝堂上的讨论愈发激烈,众人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紧张。朱元璋静静地听着,心中在不断地思索着众人的建议。
朱元璋(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坚定地说):“诸位爱卿所言,皆有道理。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