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从晋阳到龙门,李渊为了“小目标”开启了改写历史的大门(2/7)
,马匹是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对于李渊麾下的义军骑兵部队而言,犹如久旱逢甘霖,正是发展壮大的关键,能够极大地增强唐军的机动能力和战斗力。
李渊现场奖赏了刘文静带回支援之功,刘文静拜谢后,退下交接安置突厥兵马去了。
刘文静退去后,李渊与众将官继续研究行军计划。此时兵卒来报,说是汾阳人薛大鼎在营外前来求见。
薛大鼎(出生不详—654年),字重臣,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唐初着名廉吏。薛大鼎出身官宦世家,其父薛粹为隋朝介州长史。隋文帝杨坚死后,汉王杨谅起兵反叛,薛粹因参与叛乱被杀,薛大鼎因年幼免死,流放辰州。唐朝建立后,薛大鼎历任山南东道副大使、鸿胪少卿、沧州刺史等职,政绩卓着,尤其在沧州任内,修渠治水,发展农业,深受百姓爱戴。
薛大鼎一生清廉,勤政为民,其政绩卓着,深受百姓爱戴。他与冀州刺史郑穗本、瀛洲刺史贾敦颐并称为唐代三大“铛脚刺史”,在河北地区享有极高的声誉。
李渊听过此人名号,速命人将薛大鼎领入帅帐。
简单寒暄过后,薛大鼎说明来意,一是想要投靠李渊义军,奉献微薄之力;二来是有一计献上,不知能否助义军一臂之力。
这位汾阳的谋士,目光中透着一种沉稳与睿智。他恭敬地向李渊进言道:“大将军,依在下愚见,莫要攻打河东。河东地势险要,城防坚固,若强攻必定会损耗诸多兵力。您且看那黄河,龙门之地虽险,却也是可乘之机。我军若直接从龙门直济黄河,此乃出其不意之举。”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蘸了蘸茶水,在桌上简单地画出地形,“到了对岸,便是永丰仓。那永丰仓乃是粮食储备的关键之地,囤积着大量的粮草。我军一旦占据,粮草无忧。此时再传檄远近,关中各地的隋朝守军知晓我军兵锋所指且粮草充足,必定人心惶惶。他们或为保命,或为顺应大势,纷纷归降于主公,那关中之地,不战而可坐取啊。”
薛大鼎的建议从战略意义上来说,是极为大胆且富有前瞻性的。他跳出了常规的军事部署思维,没有将眼光局限于一块一块地攻城略地。河东虽重要,但在他的计划里却成为了一个可以绕过的障碍。通过直取粮食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