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虎式不满万,满万不可敌(2/3)
事实上,虎式坦克在后期的损耗,大多属于非战斗性减员,它们几乎从未被苏军从正面成功击毁。
苏军装甲部队的指挥官们日夜都在研究如何击毁虎式坦克,最后结论是正面装甲无敌,只能攻击侧面装甲,这就要求苏军坦克进行快速的迂回作战,无疑大大提高了苏军的作战难度。
于是,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苏军大量坦克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展开了一场惨烈至极的血腥厮杀。双方都杀的精疲力尽,伤痕累累。但从战损情况来看,苏军被击毁的坦克数量明显居多。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堆积如山,它们在弥漫的硝烟中沉默不语,却又仿佛在向世人无声诉说着战争的冷酷与无情。
一个多月以来,苏军损失的坦克没有一万辆,也有八千辆,按道理来说,在这么大的战果面前,德军应该锁定胜局,开始发动战略反击了,但是事实恰恰相反,苏军虽然被打疼了,但还不至于太伤筋动骨,因为苏军的本钱很大,玩的起,也输的起。
真正玩不起的,输不起的是德军,具体来说就是德国的家底太薄了,而且坦克研发和制造的熟练度远远落后于德国。
被人诟病的总是说苏军的坦克太多,以至于德军的,坦克质量优势被碾压和忽略了,这的确是一个理由。
这是忽略了双方的国力和军事工业的水平差距,如果双方水平都差不多的话,质量明显更重要,如果一方拥有十倍的战损比,输的会是谁?想都不要想了,结果是注定的。
虎式坦克直至巴巴罗萨行动的第三年才投入战场,而t - 34早在巴巴罗萨计划前两年便已研制成功。经过长时间的实战检验与改进,t - 34的缺陷与小毛病早已得到有效解决,其生产技术与工艺已然相当成熟。制造一辆t - 34坦克仅需8000多个工时,具备大规模量产的条件,
反观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它们是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第一年,面对t - 34坦克的强大压力,束手无策之下匆忙研制的产物。由于时间紧迫,其各项性能与数据未经全面、彻底的检测,便仓促投入战场。可想而知,这样的坦克一旦在战场上大范围机动,速度稍快、行程稍远,便极易故障频发,甚至直接趴窝,无法返回营地,最终只能被无奈炸毁。反倒是那些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