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 给老朱一家讲明史(3/6)
大明的皇帝怎么大多数都如此短命?难道是老四这一脉有问题?”
姜逸说道:“那不一定,而且那不也有长寿的皇帝嘛。不过这两个长寿的皇帝都有一个特点,朱厚熜二十多年不上朝,朱翊钧将近三十年不上朝。”
朱元璋听后浑身散发着冰冷的杀气,整个人如同暴怒的狮子:“这么说来,是咱大明的皇帝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啊。难道后世的皇帝连简单的文武制衡都做不到?文武之间天然对立,但凡能够做到制衡也不可能如此啊。”
姜逸解释道:“正常来说是这样没错,可是明朝中期出现了险些亡国的危机。一场土木堡之变,大明二十万精锐尽丧,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的武将勋贵等一朝尽丧。从此朝廷上武将势微,甚至军权旁落,文官掌兵,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大明都是文官一家独大。”
“大明的皇帝还是挺有说法的,武将集团指望不上,那就只能用太监制衡。先后建立了东厂西厂来制衡文官,导致明朝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太监。像王振、汪直、刘瑾、冯保、曹化淳、魏忠贤等等,更有甚者被称为立皇帝、九千岁。”
朱元璋三人听后面露惊容,尤其是朱元璋,整个人都要气死了,又惊又怒的低声骂道:“这帮混蛋真是气死咱了。咱不是早早留下祖训宦官不得干政吗!这帮混蛋怎么敢如此任用宦官,还立皇帝?九千岁?咱的脸都被这些混蛋丢尽了!”
朱标虽然生气,但还是开口劝慰道:“爹,您也不能全怪他们,如果不用这些太监那就无法制衡那些文官,他们也是无奈之举啊。”
姜逸也帮着解释:“是啊叔,您也不能一杆子全打死。明朝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好太监,像郑和、怀恩等,再说了,那些太监虽然留下的名声不好,但也只能说是好坏参半。相对于皇帝而言他们绝对是最合格的鹰犬。之所以留下的全是坏名声,很大程度上也和笔杆子掌握在文官手里有关。”
此时的朱元璋根本听不进去,愤恨的道:“归根结底还是那什么土木堡之变。小逸,你和咱说说土木堡之变究竟是怎么回事?二十万精锐啊!一朝尽丧!”
姜逸有些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和朱元璋三人说。
迎着朱元璋三人探寻的目光,姜逸只感觉头皮发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