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公孙衍合纵抗秦之谋(6/6)
供的粮草物资不足,且分配不均,对楚国心怀不满;楚国则抱怨自己付出过多,却未得到相应回报,指责其他国家作战不力。燕国使者在联军议事会上愤懑道:“我燕国虽兵力不多,但也全力赴战,可如今分到的粮草,连将士温饱都难维持,楚国此举,安的什么心?”楚国将领则拍案而起:“我楚地千里运粮,损耗巨大,你们却不知感恩,反倒怪罪,实在无理!”内部的纷争使得联军协作出现间隙,战斗力大打折扣。
与此同时,秦国也察觉到了合纵联盟的弱点,开始施展阴险狡诈的离间计。秦国派出大量间谍,潜入各国朝堂,重金贿赂权臣,散布流言蜚语。在魏国,亲秦派大臣收受秦国贿赂后,在魏王耳边吹风,称合纵劳民伤财,且前途渺茫,劝魏王退出联盟;在赵国,谣言四起,传言公孙衍与楚国暗中勾结,欲牺牲赵国利益谋取私利,引得赵王对公孙衍心生猜忌。更有甚者,秦国间谍潜入韩国,伪造他国密信,暗指韩将通秦,致韩军内部猜忌,指挥失灵。在秦国的内外夹攻之下,合纵联盟逐渐瓦解,各国纷纷撤兵,各自为战,刚刚燃起的抗秦烽火,又有熄灭之势。
尽管公孙衍竭尽全力,奔走呼号,试图挽回局面,但无奈大势已去。望着各国纷纷撤兵的乱象,公孙衍眼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仰天叹曰:“吾殚精竭虑,奈何天不助我,合纵大业,竟毁于一旦!”回府后,他闭门三日,其间时而长吁短叹,时而奋笔疾书,复盘合纵全程,试图寻得转机。待再出府时,虽面容憔悴,却目光坚毅,决意孤身赴他国,重启抗秦谋划。
合纵之举虽败,却激发了各国的抗秦意识,让各国百姓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为后续的反秦斗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公孙衍也凭借着此番作为,在战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传颂的英雄人物。他的合纵谋略与张仪的连横之策相互博弈,构成了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那个时代纵横捭阖的谋略魅力,为后人理解战国纷争提供了深刻的视角。此后,公孙衍虽未放弃抗秦之志,继续在各国周旋,但其人生轨迹已悄然改变,而战国局势也在合纵连横的风云变幻中,向着更加复杂、残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