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二次还乡(3/6)
’这个行列。”刘墉听闻,下意识地看了看我,我尴尬地低下了头。
王爷见状,笑着解释道:“不必看他,他也是严守秘密才不让你知道。也正是他一直在你身边,才能不遗余力地帮助你,从今以后,他便是你身边的‘拜唐阿’,专门负责给你传递消息和保护你的安全。”
出了王府,在回刘府的路上,刘墉看着我,眼中满是疑惑与无奈:“你什么时候加入‘粘杆处’的?我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
我微微叹了口气,向刘墉讲述了那段经历:“在我们出门游历期间,遇到的那个微山湖船夫便是方聚贤。在那之前,我就被他拉进了‘粘杆处’。当时情况特殊,我亦是身不由己。”刘墉听后,仰头望天,长叹一声道:“命啊——,这就是命!”
回到刘府,刘墉将乾隆准许回山东之事告知母亲。母亲经历此番风波,深知官场险恶,亦点头同意刘墉离开京城。刘墉遂写信给在西北管理军需事务的父亲刘统勋。半月后,刘统勋回信同意了刘墉回山东诸城的事儿,并在信中详细告知刘墉如何划分老家的家产。
刘墉看着父亲的回信,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的,不仅是回山东老家的路,更是一条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暗访之路。但事已至此,他唯有鼓起勇气,去迎接那未知的挑战,为了大清,也为了家人的安危。
于是,刘墉把京城府宅的事儿安排妥当,留下张成在府上主事,并嘱咐张成,如果遇到大事儿,就和勤格格一起商量,前去求助履亲王爷。
这一日,收拾好行囊,刘墉和我一起骑马离开了北京。至于那个方聚贤,他会时刻出现在我们哥俩的身边,倒也不用管他。
却说我与刘墉并肩而行,刚踏出正阳门,正欲转向东南方向的崇文门而去。忽然,前方窜出两三个人,截住了我们的去路。其中一人,身着官服,面容带着几分谄媚,只见他疾步上前,对着我们躬身抱拳行礼,朗声道:“这不是刘公子和刘侍卫么?下官在此有礼了!”言罢,便作势撩起衣摆,欲下跪行那大礼。
刘墉见状,赶忙敏捷地跳下马,双手稳稳地搀扶住那人,“不敢!请问足下是……?”刘墉目光中带着一丝疑惑与探究。
那人顺势起身,又毕恭毕敬地鞠了一躬,脸上堆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