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江苏上任(3/6)
过的老农亲切交谈,询问庄稼的收成和生活状况,老农们朴实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对刘墉的关怀连连道谢。
当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橙红色时,我们终于远远望见了江阴城的轮廓。城墙上的旗帜在微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付钰兴奋地策马向前,喊道:“终于到了!”众人也加快了脚步,带着对江阴的期待,朝着江阴城奔去。这一路从无锡到江阴的行程,充满了惊喜与趣味,也让我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情感。
如今江南之地的一颗明珠——江阴,它静卧于长江下游南岸,北依滚滚长江,南临悠悠太湖,恰似一颗镶嵌在江尾海头、扼守长江咽喉的宝石,是贯通长江南北的要冲,亦是江海联运的绝佳良港。
今日,夕阳斜下,照在江阴这片平坦广袤的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河网,如脉络般分布其间,滋养着境内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肥沃的土壤,承载着无尽生机。得益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更迭有序,气候温润宜人。
当地百姓凭借完善的水利设施,辛勤耕耘,收获颇丰。而那滚滚长江,宛如一座天然宝库,为江阴带来了丰富的水产,渔家捕捞的鱼儿,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城中,商业街区热闹非凡。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船,满载着货物汇聚于此。江阴的棉布、丝绸、茶叶,通过长江水运,流向四面八方。与此同时,来自外地的奇珍异宝、日用百货,也不断涌入。街边店铺鳞次栉比,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一曲商业繁华的乐章。
在城的一隅,能听到清脆的打铁声与织布机的吱呀声。纺织业、冶铁业、造船业蓬勃发展。纺织女工巧手如飞,织出的棉布质地精良,声名远扬。铁匠们挥汗如雨,打造出的铁器坚固耐用,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畅销周边。江边,造船工匠们凭借长江的便利,建造出一艘艘高大坚固的船只,见证着手工业的辉煌。
乾隆三年,知县蔡澍领江苏学政张廷璐之命,重建书院。这座延续元代“澄江书院”之名的学府,承载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如今,书院扩建并更名“暨阳书院”。书院里朗朗书声不断,培育出众多经世之才。
江阴文人雅士辈出,李兆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在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造诣颇深,引得众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