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赦免刘墉(5/6)
湛蓝的天空相映成趣。山间清泉潺潺流淌,滋养着这片土地,孕育出了闻名遐迩的哈密瓜。这种瓜果,果肉脆嫩,香甜多汁,咬上一口,甜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堪称大自然赐予哈密的珍贵礼物。
乾隆帝深知哈密的重要性,在治理上多有举措。朝廷在哈密设置了官员,加强对当地的行政管理,确保政令畅通。同时,大力鼓励商业发展,减轻商税,使得哈密成为了丝绸之路贸易线上的重要节点,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正因如此,哈密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象征,在乾隆盛世的版图中,绽放着独有的光彩,为后世留下了无数值得探寻的历史印记。
我们三人经过近两个月的时间奔波,总算远远地看到了嘉峪关的城楼。出关又入关
乾隆三十二年,塞外的风沙依旧凛冽,我与付钰伴在被赦之人身旁,踏上归程。自伊犁出发,一路的荒芜与寂寥,尽是流放岁月的注脚。如今,能有机会踏上回乡之路,心中满是复杂的滋味。
这日,远远地,一座巍峨的关城映入眼帘。“是嘉峪关!”付钰率先喊了出来,声音里带着几分激动。我抬眼望去,那嘉峪关在黄沙漫天中屹立不倒,城墙上的砖石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透着雄浑与沧桑。
走近了,愈发能感受到它的威严。高大的城楼耸入天际,飞檐斗拱在日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城门紧闭,厚重的木门上钉着的铜钉,在风沙中闪烁着冷光。城楼上,戍边的士兵身影挺立,他们的目光坚定,守护着这一方疆土。
我们三人来到城门前,递上通关文牒。守城的将士仔细查验,眼神中透着警惕。待确认无误后,沉重的城门缓缓打开,发出“吱呀”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走进关内,城内一片热闹景象。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吆喝声此起彼伏。有卖胡杨木雕的,那精美的雕刻栩栩如生;有卖西域特产的,香料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与关外的荒芜相比,这里宛如另一个世界。
付钰拉着我,走进一家茶肆。“可算能歇歇脚了。”他长舒一口气,脸上满是疲惫后的放松。我们坐下,要了几碗热茶。热气腾腾的茶汤入喉,驱散了身上的寒意。
“这嘉峪关,出去时觉得它是牢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