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朝堂新变(1/6)
书接上文,当我们三人遵照山东巡抚杨景素的书信来到巡抚衙门的时候,杨景素却不在衙门。而此时,山东的官场却暗流涌动。
这日一早,山东布政使国泰匆匆来到按察使孙廷槐的府邸,神色间带着几分急切。
“孙兄孙大人,眼下福山出了这档子事儿,我琢磨着得我们得赶紧去查办。”国泰一坐下,便直截了当地说道。
按察使孙廷槐听后微微皱眉想了想,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道:“国泰兄,此事怕是没那么简单。你我都知道,我们巡抚杨大人如今不在驻地,咱们若这般贸然行事,岂不让知杨大人心中怀疑?”
国泰不以为然地摆了摆手:“这都什么时候了,还管巡抚他杨景素怎么想?这可是关乎朝廷律法、百姓民生的大事,难不成我们还得能到等杨大人回来再定夺?那不黄花菜都凉了?”
孙廷槐放下茶杯,神色凝重:“国泰兄,我不是不想查,只是若查不出个结果,到时候如何向皇上交代?这欺君之罪,咱们可担待不起啊!”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国泰无奈地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我将你的意见奏报给皇上,听凭圣裁吧。”
正在这时,国泰得知刘墉已经来到了济南府的馆驿之中,便赶紧前来拜访。见到刘墉之后,他向刘墉请教道:“刘大人,您可是被杨大人请来查赵良臣之案的,如今巡抚杨大人不在府衙,我们是否可以代替杨大人查清此案,然后再汇报给杨大人?”
刘墉心想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再说了,案子拖的时间越长,就越难办。于是便说道:“当然可以!这样可以缩短查案时间,早早结案,还受害者一个清白呀!”
可刘墉不知道,国泰一心想表现自己,是个企图借助此事提高自己的声誉,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主儿。
就这样,布政使国泰未经和任何人商量,直接给乾隆上了一道奏折,陈奏山东按察使孙廷槐对山东大小事务唯唯诺诺、不敢作为,不配继续担任按察使一职。
几日后,乾隆皇帝收到了布政使国泰的奏折。看到孙廷槐因顾虑重重而不愿查办一事,乾隆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一脸的不高兴。在乾隆看来,身为朝廷命官,遇事先想着自保,畏畏缩缩,实在不堪大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