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人生变故(2/6)
南书房的官员们就肩负起了“备顾问”的职责。同时,这里也是康熙学习和发扬中原汉族传统文化的场所,通过与汉族士大夫在南书房的密切交流,有效缓解了满汉民族间的冲突和对立。而且,南书房还是康熙的“储才之要地”,不少清初着名的文人学者都被网罗于此,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
在南书房任职的官员,被称作“南书房行走”。他们的品级差异很大,从七品的中书,到一品的大学士都有。这些官员的职责也很繁杂,除了前面提到的备顾问、起草诏令,还得陪着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赏析书画,进行文化艺术方面的交流。
在文化建设上,他们也贡献颇大,参与编订了《御制乐律》《算法》《康熙字典》等各类书籍,还充任《鉴古辑览》《皇舆表》总裁,修纂《圣训》《方略》《一统志》等。可以说,南书房虽小,却在清代的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见证了无数的宫廷风云与历史变迁。
以此看来,刘墉以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身份,进入了乾隆时期的权力中心。在南书房中,于敏中这位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早已是南书房的“常客”。他博闻强识,才思敏捷,每日在南书房中,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协助乾隆皇帝处理各类军国大事。从审阅各地呈来的奏章,到为皇帝起草诏谕,于敏中都能游刃有余。他常常与乾隆皇帝就国家大政方针深入探讨,从政治改革到军事部署,他的见解总能切中要害,深受乾隆皇帝的倚重。
曹文埴,身为从四品的翰林院侍读学士,也在南书房中忙碌着。他主要负责为皇帝讲解经史,以备皇帝随时咨询。每日,曹文埴都会精心准备,将经史中的典故、治国之道梳理清晰,在皇帝闲暇时,娓娓道来。同时,他还参与一些朝廷重要文献的编纂与修订工作,为文化传承和朝廷政令的规范出力。
彭元瑞,同样官居从四品,担任翰林侍讲和詹事府少詹事。在南书房,他主要负责为皇帝讲学,答疑解惑,帮助皇帝深入理解儒家经典和历史文化。他的讲学风格生动有趣,常常能引经据典,将复杂的道理阐述得通俗易懂。此外,彭元瑞还会参与到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校对工作中,确保文字的准确性和内容的权威性。
刘墉以从二品内阁学士的身份初入南书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