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弹劾国泰(1/6)
乾隆四十七年,京城的天空湛蓝如洗,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日光下熠熠生辉。一场震动朝野的甘肃冒赈案刚刚落下帷幕,朝野上下仍沉浸在案件带来的惊愕与反思之中。而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刘墉与和珅二人,因查办此案得力,皆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一时间,二人在朝堂上的风头无二。
且不说和珅在这一年又揽下了多少官职、权势如何更上一层楼,单表这刘墉,此刻已然身兼数职,成了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每日天还未亮,便身着朝服,踏入都察院那威严的大门。都察院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肩负着监察、弹劾及提出建议的重任,而刘墉作为最高长官,更是深知责任重大。他时常穿梭于各个衙门之间,明察暗访,一旦发现官员有言行失当、政务执行不力的情况,便毫不留情地予以弹劾。那些平日里作威作福、妄图蒙混过关的官员,在刘墉犀利的目光下,都收敛了许多,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这位铁面御史抓住把柄。
吏部尚书的衙门里,刘墉也是常客。掌管官员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这可是关乎朝廷人才选拔和官员仕途命运的关键所在。每日,各地的官员考评资料堆积如山,刘墉总是一丝不苟地审阅着,力求为朝廷选拔出真正有才能、品德高尚的官员。
他深知,一个官员的任用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福祉,更关系到朝廷的兴衰。因此,在选拔官员时,他从不偏袒任何人,只以能力和品德为标准,那些试图通过贿赂、走后门来谋取官职的人,在他这里都吃了闭门羹。
与此同时,刘墉还担任着三通馆总裁。三通馆内,笔墨飘香,众多学者们正在为编纂《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而忙碌着。刘墉时常来到这里,与学者们探讨学术问题,指导编纂工作。
他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赢得了学者们的一致敬重。在他的带领下,《三通》的编纂工作进展顺利,这部典籍将成为后世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而刘墉也将因此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最让刘墉感到责任重大的,还是他兼任的尚书房总师傅一职。尚书房,那是皇子皇孙们接受教育的地方,承载着皇室的未来和希望。每天清晨,刘墉都会准时来到尚书房,迎接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