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剿灭台乱(4/6)
上也对清军发起攻击。
清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在这场高雄之战中,两千清军被庄大田的天地会重创,几乎全军覆没。黄仕简带着残兵败将,狼狈逃窜。
而在陆路,徐鼎士和任承恩的军队也被陈泮等人的游击战术搅得焦头烂额,进展缓慢,陷入了困境。
消息再次传回京城,乾隆皇帝得知常青清军战败,怒不可遏:“这常青是如何带兵的?区区叛军,竟久攻不下,还损兵折将!”
而在大陆这边,沿海各省在钦差大臣的监督下,迅速将防范措施付诸行动。浙江巡抚福崧亲自率领官兵,沿着海岸线巡查各个港口,督促炮台的修缮与火炮的安置。在宁波港,他发现一处炮台因年久失修,火炮射程受限,当即下令征调工匠,日夜赶工,将炮台加固,并换上了威力更大的红衣大炮。同时,福崧严格执行户口清查制度,对港口附近的渔村进行逐户排查,登记渔民信息,发放船牌,以防间谍混入。
而远在山东诸城的刘墉,虽然身在家中丁忧,却时刻关注着台海局势和朝廷的应对举措。他听闻朝廷部分采纳了自己关于沿海防范的建议,心中稍感欣慰,但对于捐官一事,仍忧心忡忡。他深知,即便加以限制,捐官制度依然会带来诸多弊端,只是眼下朝廷急需军费,也只能无奈接受这一权宜之计。
刘墉在家中反复思量,如何才能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下,为朝廷筹集更多的军费,同时又能保证平叛行动的顺利进行。一天,他在翻阅家中藏书时,偶然看到一本关于水利工程的古籍,书中提到了古代利用水利设施进行屯田的做法,这让他灵光一闪。他心想,沿海地区有许多荒废的滩涂和盐碱地,如果能够加以开垦利用,进行屯田,不仅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还能为朝廷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用于军费开支。
刘墉立刻提笔,给乾隆皇帝写了第三份奏章。在奏章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屯田计划:“陛下,臣深思军费筹集之策,以为可在沿海省份推行屯田之法。沿海有诸多荒废滩涂与盐碱地,稍加改造,便可开垦为良田。朝廷可招募当地无地农民与流民,给予他们农具、种子与一定的安家费用,组织他们进行屯田。同时,设立专门的屯田管理机构,负责监督与指导屯田事务。所产粮食,一部分留作屯田百姓自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