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永瑆突起(1/6)
却说刘墉不仅官复原职,还得到了乾隆的奖赏。而和珅想扶植的永瑢却被降为贝子,从此与皇位无缘。和珅在一旁吓得满头大汗,生怕永瑢说出这一切与他有关。以他对乾隆的揣摩,他知道乾隆也猜出了个七七八八。刘墉的复出,更是让和珅气得肺都快炸了。
自永瑢陷害永琪一事被刘墉化解后,朝堂之上表面看似恢复了平静,可暗地里,各方势力的争斗却如潜藏在深海下的暗流,愈发汹涌。
和珅虽因永瑢被降为贝子而心中暗恨,但并未就此放弃在皇子间扶持新主的计划。他深知,只要乾隆一日未立储君,这场权力的角逐就远未结束。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和珅将目光投向了十一皇子永瑆。
永瑆自幼聪慧,工于书法,在文人雅士中颇具声望,且性格相对温和。和珅认为若能辅佐他登上皇位,自己日后的权势必然稳固。
于是,和珅开始频繁与永瑆接触。先是以探讨书法之名,送了许多珍稀的名家墨宝到永瑆府上,渐渐拉近了与永瑆的关系。永瑆起初对和珅之前的摇摆极为厌恶,对他如今的示好心存疑虑。但和珅巧言令色,不断在他面前诉说着对其才华的钦佩,以及为其谋划未来的“忠心”。时间一长,永瑆渐渐放松了警惕,与和珅的来往也日益密切起来。
而刘墉这边,官复原职后,更加忧心皇子间的争斗会再次引发宫廷危机。他深知和珅不会就此罢休,必定还会有所动作。因此,刘墉一面暗中留意着和珅的一举一动,一面苦思如何劝说乾隆尽快公示储君之人,以安朝局。
这日,刘墉进宫向乾隆奏事完毕后,趁机再次进言:“皇上,如今皇子们已长大成人,朝局因储君未定而暗流涌动。若能早日公示储君之位,一则可让皇子们各安其位,二则也能使朝堂上下人心稳定,望皇上三思。”
乾隆听后,神色凝重,微微叹了口气道:“刘墉,朕也并非不知此事的紧要,只是储君乃国之大事,更要防止一些心怀叵测之人利用,需谨慎考量,不可草率公示。”刘墉见乾隆态度有所松动,赶忙趁热打铁:“皇上圣明,只是如今局势复杂,还望皇上能尽早决断,以免再生事端。”乾隆摆了摆手,说道:“朕知道了,你先退下吧,此事容朕再想想。”
刘墉退下后,乾隆陷入了沉思。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