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开工进行时(4/6)
。按现有耕地计算,人均可分配006亩土地,三个村共有342户,每户能分到半亩地。村民可以采取互帮互助的方式,使用公用大棚和分种耕地的模式。这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还节约了土地,扩大了土地使用面积。蔬菜大棚的投资比例大致如下:村民自筹占20,银行贷款占40,上级拨款占40(包括财政拨款、农技站的科研经费、农业补贴等)。为此,三个村分别召开了村民大会,在会上村干部将分配方案公布于众,经过全村讨论后,进行了一些微调,最终方案以全体村民的掌声通过。
剩余的10亩地蔬菜大棚留给三个村的村委会,其20的自筹资金由村委会自筹,40的银行贷款由村办实体公司负责贷出,40的上级拨款直接划入村委会账户,确保专款专用。这10亩地的蔬菜大棚由本村的党员和民兵负责管理运营,收益首先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剩余部分及以后的收益全部用于村办小学、村办养老院及村里的各项公益事业。
特意留出10亩地给村委会,其收益用于公益事业。这一建议由楚君提出,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支持。
三个村在农行营业所开立了蔬菜大棚建设的专用账户,村民自筹的7万元和从农行贷款的13万元陆续打入该账户,确保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实行财务收支公开,定期在村委会公示栏公布。
接下来的工作是依据图纸进行施工,建设蔬菜大棚的土建部分。为了节约成本,楚君建议除了工程监理和技术员从县建设局和农业局特聘外,施工队伍都由本村的村民组成,这样既能解决一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能让大家对大棚的建设更加关心。施工所用的原材料也都是本着能使用本地的就用本地的原则。楚君坐镇指挥部,齐博、杨发胜、买买提、热合曼等人跑前跑后,协调施工队伍,监督工程进度,现场解决问题,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设计要求。
经过一个多月的连续奋战,蔬菜大棚的土建部分终于宣告完成。他们深知,这仅仅是漫长工作的开端,接下来设备安装工作同样至关重要。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管道和各类设备的安装。为了确保灌溉系统的顺畅运行,楚君特意邀请了县水利局的专家前来指导。专家们对大棚的灌溉系统进行了精心设计,确保每一滴水都能精准地送达蔬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