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秋赋论策(1/5)
时间一晃入秋,陈吉发穿越到这个时代,已经三个多月了。
此时的辽东,发生了一件影响整个历史走向的重要战役,便是大凌河堡之战。
结局没什么悬念,大明输了。
对大明帝国来说,输掉这场战斗有三个重要的结果,其一,便是失去了大凌河防线,彻底葬送了能打硬仗的野战部队,且祖大寿杀了何可纲投降,皇太极加以礼遇,动摇了关外将领死战的决心;其二,便是原本增援大凌河的登莱总兵孔有德,在吴桥镇造反,带着徐光启、孙元化一手操办的,装备了最先进火器的新式军队,投靠了后金,改变了明金之间的火器实力对比;其三,经此一役,皇太极在后金的权威彻底树立起来,其怀柔、汉化等政策开始在辽东实施,辽东军民在怀柔政策下逐渐忘记仇恨,为此后汉八旗建立奠定基础,并在一次次对明战争的红利滋养下,逐渐成为了女真人屠杀奴役关内汉人的帮凶。
这场战斗的结局也很快影响到了江夏,崇祯皇帝下诏加征辽饷,将田课由九厘提高到一分二厘,全国加派银六百六十七万两。这些加派到了地方,又要增加工时、火耗、漂没等乱七八糟的附加项,最终落到百姓头上,每亩地的税收,已经接近六、七分银。
要知道,秋收时谷物价低,小麦不过一钱五分银子一担,黍米不过一钱二分银子一担。好地一亩产量三四担,劣地不过一两担。而好地往往是地主家的,农民往往都是劣地。照着这个额度收税,农民大半收入都要交给衙门。若是风调雨顺,自耕农还能混口饭吃,佃农便只能就着野菜树皮吃饱。若是遇到荒年减产,或者家里出什么意外,自耕农便要破产卖地,佃农就只有等死或造反。
江夏这些年虽然没有像北方那样受灾,但连年加征,农户家里已经没有余粮。如今还要加税,不仅是底层贫农吃不消,就连富户地主都受到极大影响。因此加征的政令下达后,基层抵触情绪很大,数额迟迟不能缴足。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新任知县刘大人召集各乡士绅商议对策,会开了两天,还没商量出个所以然来。许多人在私下串联, 就连熊夫子这里都有人过来交头接耳。
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苏云生的老爹,苏秀才。
苏秀才家里有八十亩地的免税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