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开中法与军需海运(2/3)
饷、军械。
他鼓励沿海商人利用私船承运军粮,并给予优厚报酬或政策优惠,如减免商税、允许附带私货贸易等,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后勤运输。
登州是明代北方重要的海运港口,袁可立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使之成为向辽东、朝鲜转运物资的枢纽。
他修缮港口设施,优化仓储管理,提高货物周转效率。
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江浙、福建等地的商人北上登莱,参与跨海贸易。
商船在运送军需的同时,也可携带丝绸、瓷器等商品至辽东或朝鲜贸易,形成“以商养军”的良性循环。
袁可立与驻守皮岛的毛文龙密切合作,通过商人向皮岛输送粮饷、火药等物资,维持明军在敌后的牵制力量。
商船往返时,还会从朝鲜采购马匹、人参等战略物资。
允许商人在军需运输中附带私货,甚至与朝鲜、后金控制区的边缘地带进行有限贸易,如换取战马、情报等,既保障后勤,又获取战略资源。
通过民间海运,袁可立确保了毛文龙部、辽东前线明军的物资供应,缓解了陆路漕运的压力。
登莱地区的商业和造船业因军需贸易短暂繁荣,民间资本被有效调动。
这一策略展现了袁可立务实的经济头脑和灵活的战略思维,成为明末利用民间力量补充国家后勤的典型案例。
袁可立通过“以商助军、官民协作”的模式,将登莱的海运优势、商人资本与国家战备需求结合,在明末财政困难、漕运瘫痪的背景下,开辟了一条高效的海上补给线。
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他对军事经济的深刻理解,也为后世研究明代军民融合提供了重要范例。
为保障海运畅通,他还加强登莱水师巡逻,打击海盗,并在关键航线设立护航制度,降低商船的风险。
而这也是他大力整顿和加强登莱水师的主要原因之一。
只要他有重建登莱水师的强烈欲望,又能看到雅兰造船厂生产的武装商船的优点,就肯定会向永明城邦订购战船。
袁可立的做法虽有效,但部分朝臣,如魏忠贤党羽指责其“纵容商贾与敌通贿”。
他一方面上书辩解海运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严格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