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走向银河(下)(10/18)
化之手渐渐将一个更加取之不竭的能源——太阳,推到了那些古老生命之前。
在漫长的演化中,有一只细胞偶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分子,视黄醛介入于这类分子中,使得古菌可以利用太阳的光能维持自己细胞内的偏碱性,从而让细胞膜内外总是维持一定的酸碱度差异,从而模仿当年深海热泉口中那种细腻的酸碱中和反应,来为细胞活动提供能量。实际上,我们今天的眼睛当中也正是靠视黄醛采用差不多的原理,将光转化成神经信号。而在那个洪荒世界,抢先拥有阳光的生命迅速扩张到了全世界。只不过,这一支拥抱光明的先驱,却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植物毫无瓜葛,它们利用阳光的原理,也与我们今天所谓的光合作用大相径庭。确切来说,它们是一群古菌,并且也并非绿色。由于视黄醛会强烈吸收太阳光中最丰沛的绿色光谱,所以这些古菌也许会呈现出艳丽的紫色。
紫色地球假说构想,大约35亿到24亿年前,地球是一个被古菌渲染成的紫色世界。海洋、河川、滩涂,但凡一切生命可以立足的地方,都覆盖着一层厚实的紫色菌毯,为那个没有氧气、处处弥漫着硫化氢焦臭的地球,带来了最初的盎然生机。然而,这却并非是生命的田园牧歌。在这厚实的菌毯之下,却有着另一股势力正在悄然积蓄力量,它们属于当年露卡的另一只后代——真细菌。它们当然也想利用光能,然而,来自太阳的能量经过紫色古菌层层盘剥,流到菌毯底层的就只剩下了微不足道的毫末。这些真细菌只能从这光能的残渣中苦苦寻求生的希望。由此,它们选择了另一类叫做卟啉的小分子。这种分子几乎完全无法吸收绿光,故而很容易呈现出蓝绿色,但它们却可以极尽榨取菌毯之下残存的最后一丝丝光能。但只有能量还不够,生命还需要物质。早些生命大多也学会利用太阳能拆解出硫化氢中的氢原子,将其赋予给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尽管在当时地球上硫化氢随处可见,但对于被压迫于菌毯之下的真细菌们来说,却也是渴望难及,退一步便是灭绝。数亿年的反抗,最终淬炼出了一类神奇的细菌——蓝藻。这类细菌钻研出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光合系统,得以利用一种其他任何生物都无法利用的分子——水。它们就靠透过菌毯的极少数光子积聚能量,劈开水分子,从中夺取了合成有机物所必需的氢原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