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意识系统(7/9)
确立了意识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合法地位,并强调了个体意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核心作用。新意识结构和原理的构建为当前心理学中的认知现象提供了全新的解释和定义。
意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对“共振”现象的识别与运用,这里的“我”指的是个体自我意识的体现。而意识及“感觉我是”的这一过程,则主要基于对神经递质及脑电活动的识别与处理。
意识感知世界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分解复杂信息以求同存异,通过分门别类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整理和归类,进而运行相关的信息关联,构建一致的逻辑,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消除或调和矛盾。
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在不断演进中发生分化与整合,最终这些功能体之间相互支撑,形成一个稳定而协调的体系,我们称之为意识系统。
潜意识主要是指潜意识流,是不受上层意识直接控制的、无法自主调控的意向和冲动的,是欲望与情感自由流淌的海洋。
意识进化的方向可能包括:潜记忆的显态利用(即记住过去每一天的每一个细节)、潜能的显态释放(如受限的潜意识创造力、艺术能力以及超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异世界的感知、电磁互相交流的能力、平行世界的感知、未来的预测能力、意识的上传以实现永生、灵魂及意识的改造、以及下载重生等。
意识只是一种知觉探测器,只能逐渐逼近\"真知\"。\"真知\"只是现有阶段最好的认知和解释。
意识仿佛是一位美少女,不仅精通琴(波动之美)、棋(理性逻辑之局)、书(思想输出之韵)、画(具像创造之境),更是一位热爱美的艺术大师,擅长运用色彩与图形编织梦幻。
意识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数据结构控制系统,同时也是一种(涉及欲情)信息的控制与组合模式。
法则一:意识的核心使命是为了生存而存在,为了生存而运作。意识系统的首要且最根本的任务是确保个体的生存(这是铭刻在所有生命体基因中的首要使命,它涵盖了对潜在危险的预先判断以及通过想象进行的风险识别)。意识本身是在生命体与周围环境的生存交流过程中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生存是意识发展的第一内驱力。生物本能地遵从生存导向(或称利我导向),而具备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