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意识系统(8/9)
我意识的生物还会进一步遵循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往往与自我生存利益(即利我生存导向)紧密相连。在更高层次的社会互动中,意识个体不仅关注自身利益,还会遵从集体利益导向,展现出对共同利益的向心力。
最初,生物体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保留并遗传了一系列关键的生存法则,这些可以视为内置的固件程式,其核心在于“生存第一”,以及对于潜在危险的敏锐判断与预测能力。这些固有的生存策略确保了生物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能够存活下来并繁衍后代。
主观体验、本能欲望、主观情感、主观情绪、自发意识以及执我系统等,共同为自主(即自我主导、主观主动)选择奠定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意识类似于电脑的软件系统,但远比其更为复杂。意识,作为生物体的“软件”,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意识的核心,即自我意识,展现出一种“唯心”的特质,这种“唯心”实质上是软件系统运算模拟出来的。其深层次的原理在于追求自由能的最小化,这也与生命体系的熵减原则相吻合。我们的意识“软件”是神经系统的产物,包含并模拟这种“唯心”的特质。从精神世界的角度来看,人的精神是不能被物化的。在个体“我”的感知上就是“唯心”的。值得注意的是,唯物主义观点在解释人类的自由意志,自我灵魂等精神现象时确实存在局限性。
人类意识是由无数感性的情愫以及信息体(这些信息体具有内在构造、外在形象,并受到运行控制和逻辑关联的影响)之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意识系统中,"我"作为执行之我,具有核心地位,所有东西及信息都围绕"我"的存在而运行,这是一种主观体验。基于此,我的感觉认知直接塑造了我的意识形态,二者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体且统一的观念世界。
在词汇关联网络中,随着我们逐渐识别出各词汇的逻辑构造及其用途,当这个网络由量变逐渐引发质变时,意识便应运而生。这如同站在市中心的最高楼上可以鸟瞰整个市区,而站在珠穆朗玛峰顶则可俯瞰整个喜马拉雅山脉,再进一步,站在国际空间站上则可远眺广阔的太平洋。信息的关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发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产生了可感知、可理解的意识。执我旋度维是由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